精英家教网 > 初中地理 > 题目详情
11.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图1),完成下列问题.

(1)A级阶梯的地形区主要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该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
(2)我国的平原和丘陵主要位于图中的C级阶梯.(填字母代号)
(3)B级阶梯是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B、C两级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4)我国地势的总体特征是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5)我国地形的总体特征是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6)结合图2回答,关于我国地势优越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
A.有利于东部海上季风带来的湿润气流顺地势深入内陆,带来充沛的降水
B.使许多大江大河滚滚东流,有利于沟通东西交通
C.西高东低的阶梯地势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
D.当河流从地势高一级阶梯跌落到低一级阶梯时,会产生巨大的水能资源.

分析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山脉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一线,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山脉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位于第一阶梯上的地形区主要有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位于第二阶梯上的地形区主要有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位于第三阶梯上地形区主要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山东丘陵、辽东丘陵、东南丘陵.

解答 解:读图分析可知,A为地势第一级阶梯,B为地势第二级阶梯,C为地势第三级阶梯.
(1)从图中可以看出,A第一级阶梯的地形区主要是青藏高原,该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
(2)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平原和丘陵主要位于图中的C级阶梯.位于第三阶梯上地形区主要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山东丘陵、辽东丘陵、东南丘陵.
(3)从图中可以看出,B级阶梯是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我国B第二级阶梯和C第三级阶梯的分界山脉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
(4)我国地势的总体特征是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5)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其中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33%,高原面积占总面积的26%,平原面积占总面积的12%,盆地面积占总面积的19%.
(6)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该地势对我国气候所产生的影响是有利于海洋上的暖湿气流深入我国内陆,形成丰沛的降水;对河流的影响是使大部分河流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阶梯与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蕴藏有丰富的水能;我国发展海洋事业是因为我国东临海洋,与我国的地势无关.
故答案为:(1)青藏;4000;世界屋脊;(2)C;(3)二;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4)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5)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6)C.

点评 本题考查我国的地形、地势特点及阶梯的划分等,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下列有关我国各民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
B.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
C.我国民族分布具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D.我国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南等地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关于我国地形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势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B.平原所占比例最大
C.我国地形单一D.山脉纵横交错,构成地形骨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下列经线圈中,是东西半球分界线的是(  )
A.20°W和160°EB.90°W和90°EC.0°和180°经线D.45°W和45°E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十一”期间,地球运行在图中的(  )
A.DA段B.AB段C.BC段D.CD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成语“得陇望蜀”、“秦晋之好”所指的省级行政区依次是(  )
A.安徽  贵州  河南  河北B.陕西  四川  甘肃  山西
C.甘肃  四川  陕西  山西D.陕西  四川  山东  山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读中国地形图和干湿地区图填空.

(1)地形区⑤是四川盆地,⑥是青藏 高原,该地由于海拔高而夏季气温最低,
(2)山脉③是秦岭 是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温度带中的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图中北京位于暖温带(温度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北方居民的主食为(  )
A.大米B.面食C.小米D.玉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图中表示东西半球分界线的是(  )
A.0°经线B.0°纬线C.20°W经线D.40°E经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