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左图是昆明地区地形图。“一颗印”是当地一种民居建筑形式,如右图,空间紧凑,方方正正,好似一颗印章。据图表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昆明市
A.位于中纬度地区B.地处高原上的小盆地
C.属热带草原气候D.是贵州省的省会城市
【2】读图5,滇池周边河流众多,除螳螂川北流注入长江外,其余河流
A.自四周流入滇池B.自滇池流向四周
C.都位于内流区D.都属于时令河
【3】“一颗印”的建筑特点体现了其对地理环境的适应性。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① 外围高墙小窗,用于防风 ② 重檐屋顶,应对夏季多雨
③ 地狭人稠,楼房节约空间 ④ 全年干热,天井便于通风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一颗印”是当地汉族和少数民族先民共同创造的民居形式。下列体现了当地少数民族风情的图片是
A.B.C.D.
【答案】
【1】B
【2】A
【3】A
【4】C
【解析】
【1】由图可以看出,昆明的纬度是在0-30°之间的低纬度地区;地处高原上的小盆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是云南省的省会城市,故选B。
【2】由图可知,滇池周边河流众多,除螳螂川北流注入长江外,其余河流自四周流入滇池;湖泊水最终会注入长江,最后到海洋,属于外流区;河水主要依靠降水,不是时令河,故选A。
【3】“一颗印”是昆明一种民居建筑形式,它的空间紧凑,方方正正,好似一颗印章;外围高墙小窗,用于防风;重檐屋顶,是因当该地夏季多雨;地狭人稠,楼房节约空间,全年温暖,天井便于采光以及将新风引入室内,故选A。
【4】“一颗印”是当地汉族和少数民族先民共同创造的民居形式,该地区少数民族很多,以上四个少数民族中,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藏族主要分布在青藏地区,彝族主要分布地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区,故选C。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驴友”足迹。天南地北的“驴友”相聚内蒙古,畅谈他们的旅程。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西藏“驴友”:我们的旅程多在第一级阶梯,以 (地形区)为主体,发现那里的土地类型主要是 。
(2)安徽“驴友”:我们的旅程多在淮河两侧,两侧地理景观差异很大,北侧土地利用类型是以为主的耕地,属于 (温度带);南侧土地利用类型是以为主的耕地,属于 (温度带);都位于我国地势的第级阶梯上。
(3)内蒙古“驴友”:我们的旅程多在素有“绿色宝库”美称的大兴安岭两侧,在东侧看到土壤肥沃的(地形区),在西侧领略到 (地形区)的辽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比较我国主要运输方式的运量和速度的关系,说出图中数字所代表的运输方式为
A、①公路、②水运、③空运、④铁路
B、①公路、②空运、③铁路、④水运
C、①水运、②铁路、③空运、④公路
D、①铁路、②水运、③空运、④公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B两处的地形部位分别是 和 。
(2)量得A、C两地之间的图上距离为2.5厘米,则其实际距离是 千米。
(3)图中河流的大致流向是 。图中“ 等高线(米)”属于地图三要素中的 。
(4)该区域的地势特征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赤道地区主要的气候类型是热带雨林气候,极地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
(2)甲地是温带季风气候,乙地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
(3)亚欧大陆内部有一高原山地气候区,此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
(4)下列四图中,能够反映丙地气候特征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精准扶贫”是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图3为中国贫困县空间分布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贫困县的分布特点是
A. 东南多,西北少 B. 地势阶梯交界处
C. 山区多,平原少 D. 集中在北方地区
【2】关于甲、 乙、丙三个区域贫困的原因,正确的是
①甲地人口数量大 ②乙地水土流失严重③丙地地表崎岖 ④三地交通都比较闭塞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36°N纬线穿过的地形区名称: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
(2)写出32°N纬线穿过的地形区名称:D__________,E__________,F__________
(3)写出MN线穿过的地形区名称:G__________,H__________,I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