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读上面“亚洲和欧洲气候类型图”,回答问题
(1)码所代表气候类型名称:
① 气候,
② 气候,
③ 气候,
④ 气候,
⑤ 气候,
⑥ 气候.
(2)在图中用字母填注下列气候类型分布的位置.
A.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3)河流特征深受气候的影响.亚洲西部河流少水量小的原因是: .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重庆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城市,其发展有利的自然条件是( )
A. 位于长江与汉江交汇处
B. 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曾设陪都在此
C. 附近矿产资源丰富
D. 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A________G________
(2)甲山顶在乙的________方向,如果EF附近有一条小溪,则它的流向大致为________。
(3)E、F个村落有可能发展为城镇的是________村,理由是________。
(4)甲、乙两山顶间的图上距离大约2厘米,则两地的实际距离大约为________千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图示传统民居特点与当地环境特征对应不正确的是( )
A.①“冰砖”盖屋一终年严寒B.②房屋高架一洪灾多发
C.③墙厚窗小一炎热干燥D.④顶尖坡陡一森林丰富
【2】关于②传统民居建筑所在地自然地理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针叶林广布B.有旱雨季之分C.河流稀少D.冬暖夏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此图是“某区域等温线分布图”,图中a、b、c所表示的数值,由南向北逐渐减小,且甲、乙分别代表陆地和海洋,则此时正值
A.吉安地区经历伏旱
B.我国东部盛行东南季风
C.地中海沿岸气候温和多雨
D.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速度最快的时期
【2】如果此图是“某地等高线分布图”,则图中a、b、c所表示的数值a>b>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处亦形成山脊
B.乙处亦形成山谷
C.甲处易形成山谷
D.甲处易形成鞍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图回答:
(1) A为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_______盆地,在东北地区,B是我国最大的_______平原。
(2) ①为我国最长的河流_______,在这条河流中,从发源地到______(填城市)为上游,这个城市到_______(填城市)为中游;从干湿地区来看,该河下游流经 地区,从温度带来看流经 带,所以该河冲击形成的 平原成为“鱼米之乡”。
(3) 图中③为_____山脉,这条山脉以西是_______盆地。
(4) 图中②为我国第二长河______河,最后注入_____海。
(5) ④是______走向的山脉秦岭,河流⑤为_______河,是我国重要地理界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中国人口密度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B代表的地理名称分别是A________,B________。
(2)由图中看出A与B连线以东地区,人口密度________,以西地区人口密度________。
(3)A、B线以东面积占全国的________,人口占全国的________;A、B线以西面积占全国的________,人口仅占全国的________。
(4)人口地理界线是由著名人口地理学家________提出来的( )
A.徐霞客 B.马寅初 C.胡焕庸 D.胡锦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我国北方和南方水土资源分布图”和“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部__________区。大致以_______________一线为界,以北以___________(耕地)为主,以南以____________(耕地)为主。
(2)上述耕地分布特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3)我国的水土资源的地区匹配情况是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以上四种产品分别是主要由哪种自然资源制造而成的?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2)如果对图①中的自然资源利用不当,你认为会出现什么后果?
(3)如果对图③中的自然资源利用不当,又会出现什么后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