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地理 > 题目详情
假期,文文回到乡下的外婆家,把村子周围的情况绘成了等高线地图.现在特来考考大家.
(1)图中A、B、C三处等高线表示的地形分别是:
 
 
 和
 

(2)图中P点的海拔高度是
 
米,P点与山峰的相对高度大约是
 
米;若要上山,走哪一条路线省力?
 
(AP还是AN)
(3)河流的主干河道的流向是:自
 
 向
 
 流.
(4)外婆家住在村口X点,要去文具店O点买东西,两地的直线距离大约是
 
米.
考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专题:
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
解答:解: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
(1)读图可知A是山峰,B是山谷,C是陡崖;
(2)观察等高线可知P点的海拔高度为100米,山峰海拔180米,因此P点与山峰的相对高度大约是80米,AP坡度更缓,因此走AP省力;
(3)由海拔高度可知,左下角的海拔更高,因此主干河道是自西南向东北流;
(4)测量得,两地图上距离为3厘米,则实际直线距离=3×40米=120米.
故答案为:(1)山峰;山谷;陡崖;
         (2)100;80;AP;
         (3)西南;东北;
         (4)120.
点评: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掌握各种地形的判读方法后,理解解答即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我们淮安市是周恩来总理的故乡.“淮安市是周恩来总理的故乡”说的是(  )
A、自然区B、经济区
C、文化区D、行政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图,回答问题.

(1)省区①的简称是
 

(2)2010年春季,我国西南五省遭遇有气象资料以来最严重的干旱,5月份,南方六 省市又出现了强降雨,造成615万亩农田受灾.从图1看,这次旱情最重的①省和涝灾最重的②省都在
 
(填季风或非季风)区.由此可见,我国今年旱灾与夏季风与雨带进退
 
(填正常或失常)有关.
(3)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
 

(4)我国首都北京的气候类型是
 
气候,其气候特征是
 

(5)我国东部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
 
等温线经过的地区,也是我国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区.
(6)如图2是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各月降水柱状图,其中符合广州降水特点的是
 

(7)家住广州的小明春节期间沿图中所示铁路线B到哈尔滨旅游,他的旅途经历中不可信的是
 

A.登上黄鹤楼,眺望大江东去的美景   B.在天安门广场,观看了升旗仪式
C.感受了由热带到寒带的气候巨变    D.饱览了晶莹剔透的冰雕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印度地图回答问题.

(1)印度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受降水量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东西差异:西南季风为印度带来丰沛降水,受西海岸的西高止山阻挡,印度西部降水较少,主要种植耐旱的
 
 
;东部和沿海地区较为湿润,广泛种植喜水的
 
 

(2)读上面地形剖面图,印度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是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从气候地形两方面说说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3)加尔各答是印度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和钢铁工业中心,从原料供应角度予以解释:
 
,加尔各答在图中对应的代号是
 
.印度是航天和电子软件大国,B城市是
 
,是印度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1)云山位于甲村
 
方向.
(2)甲、乙两村的直线距离约为
 
,甲村到乙村答题的方向是向
 

(3)图中的云山682属于地图三要素中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上比例尺为1:
 
,即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
 
千米.
(2)甲山在乙山的
 
方向.
(3)用直尺量算一下,甲、乙两山顶的图上距离是
 
厘米,而实地距离是
 
米;
(4)甲山顶对乙山顶的相对高度是
 
米.
(5)图中山坡E和山坡F的坡度相比,坡度陡的是
 

(6)图中各字母处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分别是: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