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地理 > 题目详情
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板块名称:
A
 
板块,B
 
板块,C
 
板块,D
 
板块.
(2)一般来说,板块
 
地壳比较活跃,几乎全部位于海洋的板块是
 

(3)图中①处是火山、
 
等地质灾害多发地带.②处有世界上最高大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此山脉处于板块交界处,是由板块
 
形成的.
(4)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我国多地震的原因:
 
考点:六大板块及其示意图
专题:
分析: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六大板块的名称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板块运动方式有碰撞挤压和张裂拉伸.在六大板块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为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陆地,又包括海洋.
解答:解:(1)读图可得:A是亚欧板块,B是非洲板块,C是印度洋板块,D是太平洋板块.
(2)一般来说,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几乎全部位于海洋的板块是太平洋板块.
(3)图中①处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②处有世界上最高大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此山脉是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形成的.
(4)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
故答案为:
(1)亚欧;非洲;印度洋;太平洋;
(2)与板块交界地带;太平洋板块;
(3)地震;碰撞挤压;
(4)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点评:本题考查板块分布图,读图解答即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该地区农业地域类型是(  )
A、乳畜业B、季风水田农业
C、混合农业D、大牧场放牧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图回答问题.

(1)黄河发源于
 
山脉,自西向东注入渤海.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对河流流向和气候都有重要影响,请写出地势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2)太行山脉既是我国地势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也是黄土高原与
 
(填地形区)的分界线.
(3)黄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利用丰富的水能资源进行发电,图中①②③④四点附近河段中,水能资源丰富的是
 
(A.①和②,B.③和④,C.②和③,D.①和③);在富饶的河套平原,人们利用河水,发展
 
农业(填河谷农业或灌溉农业).
(4)图中A、B两个工业基地的名称分别是京津唐工业基地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图为“日本主要工业城市分布图”和“澳大利亚主要矿产和工业城市分布图”,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1)从经济发展水平看,日本和澳大利亚均属
 
国家.但两国发展工业的条件不同,日本
 
资源贫乏;而澳大利亚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特别是
 
 
和铝土矿的开采和出口,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
(2)填写下面表格,比较两个国家地理特征的差异.
要素\国家ri  本澳大利亚
南北半球
 
半球国家
 
半球国家
地形
 
、丘陵为主,平原面积小.
东部是山地,中部是平原,西部是低矮的
 
工业分布工业主要分布在
 
沿岸.
工业主要分布在
 
沿海地区.
最大城市
 
 
首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阅读南极地区图,回答下列各题.
(1)南极洲是一块陆地,周围却是一片汪洋,给地球带来了神秘色彩.南极大陆周围的大洋依次是E
 
、F
 
、G
 

(2)南极大陆冰川下滑崩裂漂浮入海,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
 

(3)南极大陆素有“
 
”之称,还被称为地球上的“
 
”,也被称为地球上的“
 
”,可谓环境恶劣至极,但仍有生命存在,例如
 
是南极地区的象征.
(4)南极考察不仅是各国科技水平的象征,更是综合国力强盛的象征.自从 1985年以来,中国在南极共建立了4个科学考察站,分别是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我国最先建立的科学考察站是
 
,位于南极圈以
 
;2014年2月建成的内陆考察站D是
 
,选择这个季节建站的理由是正值南半球
 
;纬度最高的考察站C是
 

(5)南极考察象征国家实力的同时,也孕育着环境保护意识.1983年我国正式加入《
 
》,和世界人民一道爱护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
 

(6)B站大致位于C站的
 
方(东/南/西/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用彩色笔描绘北回归线、并填注北温带、热带.我国南北跨纬度
 
度,大部分位于五带中的
 
带,南部一小部分位于
 
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下列关于此图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这里有极昼极夜现象
B、该地位于热带地区
C、这里盛产苹果、桃子等水果
D、当地居民注重防寒保暖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