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地理 > 题目详情
(1)台湾岛为我国第
大岛,与大陆最近的省为
福建
福建

(2)将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岛屿的名称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钓鱼岛
钓鱼岛
        ②
澎湖列岛
澎湖列岛

(3)将图中字母所代表的海域的名称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A.
东海
东海
        B.
太平洋
太平洋

C.
南海
南海
        D.
台湾海峡
台湾海峡

(4)台湾降水最多的地方是
火烧瞭
火烧瞭
,原因是
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影响,位于山地的迎风坡
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影响,位于山地的迎风坡

(5)台湾多地震的原因是
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分析:台湾省位于我国东南海域,主体是台湾岛.此外,还有周围的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兰屿、绿岛等200多个岛屿.
解答:解:(1)台湾岛为我国第一大岛,与大陆最近的省为福建;
(2)读图可知,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岛屿的名称为:①钓鱼岛,②澎湖列岛;
(3)图中字母所代表的海域的名称:A是东海,B是太平洋,C是南海,D是台湾海峡;
(4)台湾降水最多的地方是火烧瞭,原因是位于山地的迎风坡,受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影响;
(5)台湾多地震的原因是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故答案为:(1)一;福建;(2)钓鱼岛;澎湖列岛;(3)东海;太平洋;南海;台湾海峡;(4)火烧瞭;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影响,位于山地的迎风坡;(5)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关台湾的知识点,较为简单.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精英家教网读“台湾省”地图,回答问题:
(1)台湾岛为我国第
 
大岛,与大陆最近的省为
 

(2)台湾省
 
树世界闻名,
 
产量居世界第一.
(3)图中E为我国十大旅游名胜之一的
 

(4)台湾省是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人民为我们的骨肉同胞,尽早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是
 
的共同愿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精英家教网读图,按要求回答问题
(1)台湾岛为我国第
 
大岛,与大陆最近的省
 
隔海相望.
(2)将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岛屿的名称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②
 

(3)将图中字母所代表的海域的名称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A.
 
,B
 
,C
 
,D
 

(4)
 
号称“台湾硅谷”,是台湾高科技产业的代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精英家教网读图,按要求回答问题.
(1)台湾岛为我国第一大岛,
与大陆最近的省的简称
 

(2)将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岛屿的名称
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3)将图中字母所代表的海域的名称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A.
 
    B.
 
    C.
 
    D.
 

(4)台湾岛西部地区的地形以
 
为主,盛产水稻和
 
有粮仓、甜岛之称,中部以山地为主,有大面积的森林分布,因而有
 
美称
(5)台湾的少数民族以
 
族,最高峰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精英家教网台湾是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阅读所提供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台湾岛为我国第
 
大岛,与大陆最近的省为
 

(2)将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岛屿的名称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②
 

(3)将图中字母所代表的海域的名称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A.
 
  B.
 
  C.
 
   D.
 

(4)台湾岛西部地区的地形以
 
为主,盛产稻谷和甘蔗;台湾岛东部以
 
(地形)为主,森林面积广阔,有“
 
”的美誉.
(5)台湾省
 
树世界著名,世代居住在台湾岛的少数民族是
 

(6)图中E代表的湖为我国十大旅游名胜之一的
 
.台湾省最高峰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方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和历史现实:①大陆架是陆地国土的自然延伸部分,其外延按物质来源划分;②《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条规定:“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 
精英家教网
(1)台湾岛为我国第
 
大岛,与大陆最近的省为
 

(2)图中字母表示的岛屿(群岛)是A
 
,湖泊C是
 

(3)台湾岛西部地区的地形以
 
为主,盛产稻谷和甘蔗,有“
 
”和“
 
”之称.
(4)台湾岛地处
 
板块和
 
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5)钓鱼岛周围海域属于我国的
 

A.领海           B.毗连区     C.专属经济区         D.内水
(6)从材料及钓鱼岛位置图,说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的科学依据.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