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位于北纬15°~30°的西亚、北非为干旱的沙漠或荒漠景观,而同纬度的我国江南则为“鱼米之乡”。我国江南主要受益于
A. 地势低平,平原广阔 B. 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
C. 雨热同期,季风影响明显 D. 海洋性气候的影响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黄河发源于峰,流向是 , 注入海。
(2)据图判断:上游与中游的分界点位于 (城镇),中游与下游的分界点位于
(城镇)。
(3)据图判断:黄河全长约千米,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的落差约米。
(4)黄河上游水力资源丰富,主要原因是① , ②。
(5)黄河下游有“地上河”之称,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① , ②。
(6)“地上河”河床底部高出两岸地面数米,汛期来临时容易发生灾害。治
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我国是一个旱涝灾害频发的国家。在旱区,许多地方人畜饮水困难,但不少江河的水却白白流走,无法利用,村民只能“望水兴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措施( )
A. 改变当地气候 B. 人工降雨 C. 兴修水利工程 D. 防治水污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亚洲季风气候显著的主要原因是
A. 处于世界气压带、风带的对称位置
B. 处于世界最大海洋和最大大陆的交界处,海陆热力差异显著
C. 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山脉呈放射状分布
D. 纬度跨度大,最南到南纬10度左右,最北到北纬80度左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某中学开展“关爱母亲河”综合实践活动,活动小组通过数据分析、实地考察、实验探究等活动,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1)数据分析读表,黄河流经_______游黄土高原,含沙量明显增加。原因:黄土高原土层_______(疏松或坚实),植被_______,一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
(2)实地考察黄河下游素有“_______”之称。原因:黄河进入下游平原,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河水流速_______(加快或减慢),携带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____(升高或降低),易发生_
(3)实验探究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读下图,甲、乙、丙中沙土最多的是_______。结论:同等降雨量,同等坡度,植被越繁茂,水土流失越_________。因此,为了保持水土,可采取的生态建设措施: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东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也是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分布区,下列农产品能在此大面积分布的是
A. 棉花、玉米 B. 春小麦、甜菜
C. 水稻、甘蔗 D. 冬小麦、大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东北三省示意图”
材料二:黑瞎子岛,又称熊瞎子岛、抚远三角洲,位于乌苏里江和黑龙江的汇合处,总面积约335平方公里,西半部隶属于中国黑龙江省,东半部隶属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黑瞎子岛平均海拔约40米,地势平坦,以沼泽湿地为主,是全球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因早年常有黑熊出没而得名,是冲积而成的三角洲。黑瞎子岛地处东北亚的中心地带,属于东北亚经济圈,是中、日、韩、东南亚各国与俄远东地区进行外经贸合作的“桥头堡”。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山脉:A;平原:B;邻国:C
(2)东北三省是指黑龙江省、和三个省份,地理位置具有临江、和近海的特点。
(3)黑瞎子岛属于经济圈,是中、日、韩、东南亚各国与俄远东地区进行外经贸合作的“”,其西半部隶属于我国的省。
(4)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是( )
A.海洋
B.湿地
C.沙漠
D.森林
(5)说出东北三省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6)简析东北三省农业发展的有利的自然条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理区域。读“中国四大地理分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环境对民居有较大的影响,下列民居属于A地区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2)A地区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________。
(3)现在通过管道从A地区调往C地区、D地区的能源是________,C地区许多城市水资源短缺,需要从________地区调入,________地区是我国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4)南京和那曲两地纬度大致相当,但7月份南京的平均气温为28.8℃,而那曲只有8.8℃,据图分析其气温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
(5)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C地区和________地区,草地主要分布在________两个地区。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