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读某地等高线图(单位:米,等高距100米),完成下面小题。
【1】P、Q两点的相对高度可能接近
A.99 米B.190 米C.230 米D.301 米
【2】图中所示的甲河的流向
A.先流向西南,后流向东南
B.先流向西北,再流向东北
C.先流向东南,后流向西南
D.先流向东北,再流向西北
【3】图中乙地,表示的是
A.鞍部B.陡崖C.山脊D.山谷
【答案】
【1】B
【2】D
【3】B
【解析】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地图上的方向有不同的表示方式。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用指向标指示方向,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北方;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用经纬网定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没有指向标与经纬网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确定方向。
【1】据图可知,图中等高距为100米,P点的海拔高度是300米,Q点的海拔高度是100—200米之间,相对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因此P、Q两点的相对高度范围是100-200米之间,比较接近190米。所以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
【2】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按指向标所指示的方向辨认方向,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北方;据此并结合图示海拔高度判断,甲河的流向是先流向东北,再流向西北。所以ABC错误,D正确。故选D。
【3】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据图可知,图中乙处是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为陡崖。所以ACD错误,B正确。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相对高度的计算、地图方向的辨认、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掌握地形的判读方法后,理解解答即可。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
⑴世界人口稠密区
A
B
C
D
这四个地区大多位于 半球 (南或北) 纬度地区(低中高纬度)的平原和盆地地区。
⑵G为世界上最大的平原平原,但人口稀少的原因是 。
⑶F处人口稀少的原因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全球板块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数字所代表的板块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2)澳大利亚大陆位于________板块上,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________板块。
(3)珠穆朗玛峰不断升高是因为其位于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板块碰撞挤压地带.
(4)A处为地中海,其面积会逐渐________(增大、缩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中国地理四大分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1】关于图中Ⅰ、Ⅱ、Ⅲ三条界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确定Ⅰ线的主导因素是地势
B.确定界线Ⅱ的主导因素是夏季风
C.Ⅲ线与地势二、三阶梯的界线相一致
D.Ⅰ线与Ⅱ线分别与400mm、800mm等降水量线相一致
【2】关于图中四大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区是我国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B.②地区不受冬、夏季风的影响
C.③地区水稻、油菜、甜菜广泛分布
D.④地区的河流流量最大、汛期最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河像热血流……莽原(指草长得繁密茂盛的原野)缠玉带;亚洲风乍起,亚洲雄风震天吼……”歌词中蕴藏着亚洲重要地理事物特征。关于亚洲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地形单一,以山地为主 B. 高山多,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C. 河流多且短促 D. 河流都是自西向东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省区A是( )
A. 云南 B. 四川 C. 广西 D. 贵州
【2】西双版纳因多样性的民族情著称于世,下列哪个民族的民族风情最具有代表性( )
A. 壮族 B. 傣族 C. 土家族 D. 高山族
【3】结合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分析西双版纳除发展旅游业外,还适合发展( )
A. 边境贸易 B. 灌溉农业 C. 高新技术产业 D. 制造业
【4】西双版纳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两个地域经济特色显著的地区,在以下影响经济发展的要素中,两地区共有的有利因素是( )
A. 优越的地理位置 B. 发达的海陆交通
C. 多样的民族文化 D.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在亚洲的同一天里,有的人因炎热而纳凉,有的人因寒冷而烤火,有的人为雨水过多而发愁,有的人为长期干旱而忙碌……”亚洲没有的气候类型是 ( )
A. 热带雨林气候 B. 温带海洋性气候 C. 热带季风气候 D.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