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七章 发展与合作--经济全球化 题型:选择题
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下列描述符合国际经济合作的是
A. 许多发展中国家依靠自身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了资源密集型产业
B. 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的科技优势,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
C. “一带一路”连接亚太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推进了沿线各国的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
D. 某品牌飞机的零件全部来自本国实现了产权的自主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5.1人口与人种 题型:选择题
下列数据分别表示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一组是()
A. 22‰,17‰ B. 25‰,15‰ C. 50‰,17‰ D. 8‰,1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4.4《气候》 题型:选择题
根据下图判断曼谷的气候类型是()
A. 热带雨林气候 B. 热带季风气候 C. 热带草原气候 D. 地中海气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广西柳州市柳东新区2017年秋季学期教学质量监测八年级地理试卷 题型:选择题
与农业生产关系不大的自然资源是( )
A. 土地 B. 阳光 C. 矿产 D. 水
C 【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农业发展的条件。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地 、阳光、水,矿产与农业生产关系不大,故选C。下列自然资源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
A. 土地资源 B. 水资源 C. 矿产资源 D. 森林资源
查看答案下列与黄河关系不密切的现象是
A. 航运发达 B. 凌汛 C. 地上河 D. 断流
查看答案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主要原因有
A. 海陆位置 B. 冬季风、夏季风的交替进行
C. 各地地形高度相差大 D. 纬度位置及冬季风的影响
查看答案如图为台湾的旅行团6月份在大陆沿着图A﹣B﹣C﹣D四地完成了穿越之旅,下列说法不可信的是 ( )
A. 甲:我看到了稻田、麦田、沙漠、戈壁、雪域高原
B. 乙:我看到沙漠之舟骆驼,也看到了高原之舟牦牛
C. 丙:四地降水最多的是A
D. 丁:我看到了热带雨林的美景
查看答案下列属于水土保持工作基本措施的是( )
①修筑高速公路和铁路,改善交通条件
②建立农业高科技示范站,推广农业新技术
③小流域综合治理 ④退耕还林还草。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练习:2.2使用地图 题型:选择题
读河北省某段长城的景观图片及其所在地区的等高线图,图中①②③④四条虚线表示长城在该区域走向,其中正确的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C 【解析】读图可知,该段长城在山脊上,读右图可知,②、④是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③是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故答案选C。七年级某班同学准备从学校出发,去公园参加秋游活动。出发前,他们在比例尺为1:100000的地图上量出两地距离是5厘米,那么他们的实际路程是
A. 500千米 B. 50千米 C. 5千米 D. 0.5千米
查看答案如下图,小河的流向为()
A. 自东南向西北 B. 自东北向西南
C. 自西南向东北 D. 自西北向东南
查看答案下列四幅局部等高线地形图中,有可能发育河流的是()
A. B.
C. D.
图中②处修建了水泥厂,其原料主要来自③处的采石场,为了运输原料,计划修建一条公路,比较合理的线路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查看答案下图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 从甲处攀登山峰比从乙处攀登更容易
B. 丁处的坡度比丙处陡
C. 甲、乙、丙、丁四处的海拔都是280米
D. 甲处海拔最高,丁处海拔最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晋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1.2众多的人口 题型:选择题
下面四幅人口增长曲线图中,与我国实际相符的是()
A. B.
C. D.
计划生育实行好多年,但目前我国每年新增的人口数量依然较大,其最合理的解释是( )
A. 人口死亡率降低了 B. 人口出生率高
C. 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了 D. 人口基数庞大
查看答案如图为我国某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献哈达是该民族普遍的一种礼节.
下列省级行政区中,该民族集中分布的是( )
A. 藏 B. 陕 C. 滇 D. 川
查看答案如图为我国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图,读图回答题
图中反映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段是( )
A. ①段 B. ②段 C. ③段 D. ④段
查看答案读图,完成题.
图中①、②、③、④所在的地形区,人口最稠密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查看答案“1949年以来的六次人口普查表明,我国没有一个县的居民是由单一民族组成的”这句话表明我国的民族分布具有什么特点( )
A. 小聚居 B. 均匀分布
C. 大散居,交错杂居 D. 聚集居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