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同学夸自己家乡时说:凡有我们老家简称的词都特别美,如“琼楼玉宇”、“琼枝玉叶”、 “琼浆玉液”等。请你判断李明的家乡在
A、广东省 B、海南省 C、浙江省 D、云南省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2014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黑龙江哈尔滨卷)地理(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结合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1:祖国的两大宝岛,都是旅游天堂。4月2日,台湾旅行商同业公会一行抵琼,开始为期5天的旅游考察。
材料2:台湾岛面积近3.6万平方公里,海南岛面积3.4万平方公里。2000年,台湾人口2228万,海南人口787万。
(1)海南省隔 海峡与广东省相望,省会是 。
(2)台湾和海南相比,人口密度较大的是 。
(3)根据河流流向判断,海南岛的地势特点为: 。
(4)简述台湾城市的分布特点: 。
(5)海南岛正大力推进国际旅游岛屿建设,你认为以下不适合在海南发展的行业是( )
A.水产养殖 B.海洋运输 C.钢铁冶炼 D.热带经济作物基地
(6)台湾考察团带回了很多物产,不属于海南本地的是( )
A.椰子 B.菠萝 C.梨子 D.橡胶
(7)海南岛的旅游资源与东南亚许多国家类似,试从气候方面分析原因:
(言之有理即可)。请你为琼台合作交流提一条建议:(言之有理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2014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福建泉州卷)地理(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地理界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的是
A.1月10℃等温线 B.7月20℃等温线
C.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D.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2.以下描述甲区域的是
A. 河网密布,湖泊众多
B.土地利用类型以旱地为主
C.农作物熟制为一年三熟
D.地表植被自东向西,从草原过渡到荒漠
3.丙区域显著的自然特征是
A.高寒 B.干旱 C.暖湿 D.炎热
4.以下传统民居最能反映丁区域自然自然特征的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2014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福建厦门卷)地理(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关于福建省地形地势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B.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地势北高南低
C.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D.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南高北低
2.福建省秋季降水量分布规律是
A.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地逐渐减少 B.从南向北逐渐减少
C.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地逐渐增多 D.从西向东逐渐增多
3.影响福建省秋季降水量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经度位置 C.地形地势 D.人类活动
4.若有500吨钢材要从三明运往厦门,最合适的运输方式是
A.航空运输 B.内河航运 C.铁路运输 D.公路运输
5.小明从厦门乘火车去福州旅游,最便捷的旅行线路是
A.厦门→三明→南平→福州 B.厦门→泉州→莆田→福州
C.厦门→三明→莆田→福州 D.厦门→漳平→泉州→福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2014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福建厦门卷)地理(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
A.亚洲东部和南部 B.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C.非洲中部和南部 D.非洲北部、亚洲西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2014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甘肃白银、定西、平凉、酒泉、临夏卷)地理(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中甲、乙、丙、丁中既位于南半球又位于热带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2014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鄂州卷)地理(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亚洲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这三个地区的共同特征是
A.都位于湿润地区B.都位于热带地区
C.都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D.都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2014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十堰卷)地理(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①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是 。该区种植业只能分布在有 的平原和山麓地带。
(2)③区号称“世界屋脊”,因而 能资源丰富。同时该区雪山、冰川广布,从而具有耐寒性的 、牦牛等著名畜种。
(3)甲山乙河是②区与④区分界线,这条线的地理意义表现有:从传统交通方式上看有“南船北马”;从耕地类型上看有“南田北地”;从饮食习惯上看有“南 北 ”等地域特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2014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山东泰安卷)地理(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零”的含义是
A.表示该地区不出生婴儿
B.表示该地区出生率等于零
C.表示该地区死亡率等于零
D.表示该地区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