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朝鲜族和蒙古族的代表性乐器分别是
A、长鼓、马头琴 B、冬不拉、鹰笛
C、两面鼓、合欢箫 D、神鼓、芦笙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图为“中国地势的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地势特征为 ,呈 状分布。第二阶梯主要的地形类型为 和 。
(2)甲为我国第二大平原 ,乙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 ,丙是我国最大的盆地 。
(3)分析我国这种地势特点对气候、河流和水运的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便于海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使我国 部地区形成丰沛的降水。
②对水运的影响:方便东西交通,沟通 与内陆的交通。
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向 流。
④对水能的影响:河流在 处,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适合建水电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两幅“印度”、一幅“欧洲西部”示意图,按要求回答问题。
(1)写出字母代表的农作物的名称:A B
(2)印度发展农业有利的自然条件有:
地形方面:
气候方面:
(3)M区域的年降水量在 mm以上,是世界降水特丰富的地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这里位于 山南坡的迎风坡,印度洋来的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很有容易形成大量降水。
(4)请从地形因素分析欧洲西部,海洋性气候特征显著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赤马山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某班学生计划分为两个小组分别从A、B两地沿线路①②进行考察,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点位于B点的________方向。
(2)图中C、D两地分别是两个小组的考察点,C、D两地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米。
(3)在图中①②两条考察路线中,考察小组沿着山脊前进的是________路线,坡度较陡的是________路线。
(4)若甲、乙两处形成一条河流,则这条河最可能出现在________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山西“杏花村”(如图)从南北朝以来,就以产“汾酒”著名,这里有历代文人雅士盛赞佳酿的题诗碑刻……杏花村水源优质,马跑神泉和古井泉水被人们称为“神泉”,晋中、吕梁地区盛产无污染的优质高粱、大麦、豌豆等。
材料二 杜牧(唐)《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汾河是 河的支流;汾河流经的地形区是 。
(2)简述山西“杏花村”发展酿酒业有利的资源条件。
(3)从地理学的角度思考分析,杜牧诗中的“杏花村”是否指的就是山西的“杏花村”?请简要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北京、武汉、广州和哈尔滨四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并完成以下填空
(1)根据最高月气温,最低月气温和气温年较差;降水量的多少和各月的分配情况,分析判断四城市分别是:A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D__________
(2)根据各城市降水量的情况分析,降水多集中在___季。
(3)我国南北方的雨季长短不同,一般来说,南方雨季开始_____,结束______,雨季________;北方正相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图完成各小题。
【1】根据图示,既与我国陆上相邻,又与我国隔海相望的两个国家是:
A.朝鲜 越南 B.蒙古 印度 C.日本 巴西 D.日本 俄罗斯
【2】据图可以看出我国是一个 的国家:
A.岛屿国家 B.内陆国 C.独自占有整块大陆 D.海陆兼备
【3】从纬度位置看(约4゜N-53゜N),我国大部分位于 带,小部分位于 带,没有寒带。
A.北寒带 北温带 B.北温带 热带 C.热带 北温带 D.北温带 南寒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东西半球图”,回答问题。
(1)位于地球最北端的是④________洋,位于地球最南端的是G________洲
(2)除G大洲外,东半球主要的大洲有:A_______洲、B_______洲、C_______洲、D________洲。西半球主要的大洲有:E_________洲、F_________洲。
(3)四大洋中,面积最大的是①_________洋,呈“S”形的是②_________洋,全部位于东半球的是③_________洋。
(4)E、F两大洲分界线是甲__________运河,A、C两大洲的分界线是乙__________运河,A、E两大洲的分界线是丙__________海峡。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