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地理 > 题目详情

下图ABC为我国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20分)

(1)A线大致是我国_________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此线以南大部分地方的干湿地区属于_____________区。

(2)B线是我国季风区和__________区的分界线;其中山脉①是___________,②是___________。

(3)城市E为_____________气候,城市F的气候特点是 。

(4)C线东南一侧为___________(填“内流区”或“外流区”),该区河流大多数自西向东流入_______洋,其主要原因是受我国地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征的影响。

 

(1)800,湿润

(2)非季风, 大兴安岭,阴山

(3)温带季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特点各占1分)

(4)外流区,太平,西高东低(或: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解析】

试题分析:

(1)据图可知:A线是我国1月平均 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大致也是我国 800毫米等降水量通过的地方;此线还是我国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此线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为湿润地区,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是半湿润地区。

(2)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连线是我国季风气候区与非季风气候区的分界线,此分界线以东为季风区,此分界线以西为非季风区,据图可知:山脉①是大兴安岭,②是阴山。

(3)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此线以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此线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城市E位于该线以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城市F位于该线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这种气候的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4)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是我国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分界线。据图可知:C与此线一致。该线东南一侧为外流区,由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该区河流大多数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自然差异界线。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山东宁津县第二实验中学七上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各点位于东半球的是( )

A.162°E 、40°N B.180°、30°S

C.15°W 、70°N D.21°W 、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安徽省芜湖县六校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省级行政区中,濒临南海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安徽省芜湖县六校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在同一张等高线地形图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等高线上标注的高度为相对高度

B.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缓

C.同一条等高线上的两点海拔相等

D.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坡度越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安徽省芜湖县六校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本初子午线的经度是( )

A.180° B.0°

C.90° N D.20° W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安徽省八上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世界上大多数的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合适的生长地方,这主要是得益于我国( )

A.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和动植物的生长 B.地形复杂多样

C.气候复杂多样 D.季风气候显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安徽省八上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于2014年9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举行。若按民族人口数分配参赛名额,你认为参赛运动员人数最多的民族是( )

A.壮族 B.汉族

C.维吾尔族 D.回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安徽省淮北市五校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关于我国气温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

A.漠河是我国冬、夏气温最低的地方

B.青藏高原是我国冬季气温最低的地方

C.曾母暗沙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

D.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安徽省淮北市五校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地球的表面积是:( )

A.约5.1平方千米 B.约4.1平方千米

C.约5.1亿平方千米 D.约4.1亿平方千米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