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地理 > 题目详情
20.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分别为中国28个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之一.读图回答问题.

(1)A省是陕西,B太行山脉.
(2)黄土高原上最富集的能源矿产是煤炭.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是窑洞.
(3)读图2,因地制宜发展经济,适合在云贵高原发展的经济部门有采矿业、旅游业、水电业(至少2点).
(4)两大高原都面临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原因是:地表条件不同: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地表崎岖;而黄土高原黄土广布,土质疏松,千沟万壑.相同点:气候方面都属于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多暴雨;人为方面采矿修路、过度垦殖、滥砍滥伐等破坏地表.

分析 (1)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大致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乌鞘岭,东到太行山,面积约50万千米2.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覆盖厚度大多在100米以上,最大厚度超过200米.
 (2)云贵高原,在我国西南部,面积有40多万平方千米.高原大部分地区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大小不等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当地称为“坝子”)错落其中.

解答 解:(1)图中A省是陕西省,B是太行山.
(2)黄土高原上最富集的能源矿产是煤炭,山西、陕西是中国的主要产煤区.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大多依山坡挖掘,外观以圆拱形为主,靠门窗处采光较好,里面则略显阴暗.传统窑洞造价低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适宜居住,既不破坏生态,又不占用良田.
(3)近年来,云贵高原许多地区加大煤炭基地建设力度,依托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一批大型煤电基地.与此同时,充分发挥“水火互济”优势,优先发展火电,深度开发水电.云贵高原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云贵高原许多地方气候宜人,山清水秀,石奇洞美,民俗多样,民风淳朴,特产闻名.
(4)贵州境内石灰岩分布广泛,大部分地区土层较薄,夏季暴雨集中,加上不合理的垦殖活动,破坏了原有植被,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基岩大面积裸露而出现石漠化现象.每逢暴雨,有些地区还会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②黄土土质疏松;人为原因:①滥砍滥伐、植被的人为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③人们开垦、采矿、修路等不合理活动.
故答案为(1)陕西;太行;(2)煤炭;窑洞;(3)采矿业、旅游业、水电业;(4)黄土广布,土质疏松,千沟万壑;都属于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多暴雨;采矿修路、过度垦殖、滥砍滥伐等破坏地表.

点评 考查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的特点,要理解记忆.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我国的地势特征是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某公司不合适的商业运作是(  )
A.去海南购椰子
B.在黄土高原陡坡上开垦荒地,种植农作物
C.去山东半岛购苹果、梨
D.去内蒙古建毛纺织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2011年开始,一条从中国出发,沿途经过老挝、泰国、马来西亚,最终到达新加坡的高铁线路开始建设,这将是中国高铁企业的下一个增长点.
材料二:2011年10月5日,两艘搭载13名中国船员的商船在泰国境内的湄公河金三角水域遭遇袭击,船上13名中国船员全部遇害.“湄公河惨案”堪称近年来该水域发生的最严重的一起涉及中国人的暴力事件.针对湄公河流域严峻的安全形势,中老缅泰决定建立四国在湄公河流域的执法安全合作机制.
(1)读材料一回答:东南亚由E中南半岛和F马来群岛两部分组成.
(2)读材料一回答:该高铁所经过的国家中为我国陆上邻国的是老挝,高铁所经过的四国中,有一个国家华人和华侨占该国人口的76%,该国是新加坡,此国南扼马六甲海峡的东口.
(3)读材料二回答:E半岛有一条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它是湄公河.根据该河所流经地区的地形和气候特征,分析该河的水文特征(从径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分析)湄公河流经热带季风气候区,水量丰富;汛期长;植被茂密,含沙量小;没有结冰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读“亚洲范围图”,回答问题.
(1)从半球位置看,亚洲主要位于东西半球的东半球,南北半球的北半球.
(2)亚洲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A)欧洲为界.
(3)亚洲以苏伊士运河与(B)非洲为界.
(4)亚洲在东北方向以白令海峡与(D)北美洲为界.
(5)亚洲在南面隔海与(C)大洋洲相望.
(6)亚洲的地势特点是中部高,四周低.
(7)填写亚洲周围海洋的名称.
E太平洋,F印度洋,G北冰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三江源地区被誉为(  )
A.中华水塔B.黄金水道C.林海雪原D.塞上江南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