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东北地区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a中字母A、B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A 平原,B是 山脉。
(2)东北平原被称为“黑土地”,本区气候冷湿,冬季雪期长,受其影响,本地区农作物的熟制是
_。
(3)A地区湿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改善这里的生态环境?
(4)东北三省与华北平原都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据图b分析,为什么东北三省能够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下面三幅非洲地图,完成下列问题。
(1)非洲政区图中阴影部分代表的国家是利比亚,该国主要属于_________气候和______气候,_____ (矿产)资源丰富。
(2)非洲资源分布图中的①河流为________河。该河流比②河流水量_____(大或小)。
(3)从非洲气候分布图中可知,非洲大陆的气候分布特点是_______。
(4)乞力马扎罗山被称“赤道雪峰”,这一奇景的形成主要是受__________(纬度、海陆、地形)因素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 2019年3月,“引黄入京”工程已正式投入使用,补充北京用水需求。黄河上游流域面积占全河总量的51.3%,径流量占全河的54%,上游河段年来沙量只占全河年来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黄河的清水来源。下图是“引黄入京”工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引黄入京”工程从万家寨水库到( )
A.东榆林水库B.册田水库
C.官厅水库D.桑干河
【2】万家寨水库处于黄河( )
A.上游B.中游
C.下游D.源头
【3】选择万家寨水库作为“引黄入京”引水源地的原因有( )
①地势高
②气候湿润
③河流水质好
④河流水量较大
⑤距北京较近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亚洲人口稠密,历史悠久,关于亚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河流呈放射状从中部流向周边海洋
B.有世界上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
C.西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
D.经济发展平衡,地域差异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4米,世界陆地表面最低点死海的海拔为–400米,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
A. 8444米 B. 9244米 C. –9244米 D. –8444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 《长江之恋》是国内首部4K拍摄,全景式、浸润式、立体式记录长江的大型纪录片,深受观众喜欢。据此,下图为“长江流域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节目与图中信息对应的是( )
A.实景演出《归来三峡》—①B.彝族歌舞《生在火塘边》—②
C.《最忆是杭州》—⑧D.《八百里洞庭美如画》—④
【2】节目拍摄中在长江上游流域可能看到的环境问题是( )
A.荒漠化B.水土流失C.土地盐碱化D.臭氧空洞
【3】节目中各省主持人送上的家乡美食对应正确的是( )
A.手抓羊肉——云南B.过桥米线——青海
C.麻辣火锅——重庆D.莲藕排骨——西藏
【4】关于开发长江流域的叙述,正确是( )
A.下游河段以水能开发为主B.上游地区以提高通航能力为主
C.注重保护调水工程的水源地D.中游地区大力发展畜牧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两极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点为北极点的是 .
(2)代表亚洲和太平洋的字母是 .
A、R和BB、C和PC、E和QD、A和D
(3)南极洲的气候特点是 、 、 .
(4)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是 ,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是 .
(5)南极地区最早建立的科学考察站是 .去南极科学考察的时间,一般选在每年的11月到次年3月即南半球的暖季,这时北半球大致处在 季.
(6)南极地区与北极地区相似的地方是 .
A、太阳光热资源丰富B、降水丰富C、都已经有人类定居D、淡水资源丰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对亚洲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稠密区都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B.大平原都是人口稠密地区
C.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
D.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下面相关的材料和信息,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左图
材料二:煤炭形成的重要条件:湿热的气候和茂密的森林.
(1)材料一左图说明南极洲上 矿资源丰富.
(2)由材料一右图可知,就南极目前的环境,可能形成这种矿产吗?
(3)请分析南极洲在巨大的冰层下埋葬着这种丰富矿产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