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读北方地区轮廓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关于①②两地地理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地是“黑土地”,②地是“黄土地”
B. ①地种“冬小麦”,②地种“春小麦”
C. ①地多“暖温带”,②地多“寒温带”
D. ①地有“半湿润区”,②地有“湿润区”
【2】下列景观最有可能出现在该区域的是
A. B. C. D.
【3】①地的作物熟制是
A. 两年三熟 B. 一年三熟 C. 一年两熟 D. 一年一熟
【4】②地主产的水果是苹果,该地区具有的自然优势是
①冬季受低温冻害②夏季气温高、降水多③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④劳动力成本较低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读美国略图和巴西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经济发展水平看,美国是发达国家,巴西是发展中国家,这两种类型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__________ ”。
(2)观察甲图中美国和加拿大国界线西段,其划分依据是________ 。
(3)巴西钢铁、汽车、造船等重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部沿海地区,简要分析原因。(至少两条).
(4)美国农业生产实现了地区生产的专业化,形成了一些农业带,图中B地区所示农业带(区)是________。分析该农业带(区)形成的条件。
(5)下图表明美国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________基础之上的。
(6)巴西石油公司驻北京首席代表说现在巴西百分之三十的汽车根本就不使用汽油,完全使用酒精,另外百分之七十的汽车使用的是乙醇汽油,所以在巴西汽车是‘先喝酒,后上路’。”根据你所学的知识解释巴西汽车“喝酒”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2017年,欧洲政治经济格局将开始漫长而痛苦地重构.“区域分裂+社会割裂”的双重分化趋势将愈演愈烈,民粹主义、保守注意和孤岛主义加速崛起.欧元区的凝聚力将持续衰退,经济基本面也将趋于恶化,地缘政治的动荡成为常态.
阅读“欧洲西部地形示意图”及其“两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完成下列问题.
(1)A、B两地的地形以 为主,南部有著名的山脉 .
(2)观图分析,欧洲西部地区分布对来自海洋的湿润西风具有 (“阻挡”或“利于深入”)的作用.
(3)分析A、B两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归纳两地共同的气候特点是 .
A、全年高温多雨 B、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C、全年温和湿润 D、冬冷夏热,全年降水均匀
(4)欧洲人喜爱牛羊肉和乳制品,这种饮食结构与这里发达的 有关.
(5)寒假结束后,李华给同学们展示了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凯旋门等照片,说明他到了欧洲西部的 (国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有关长江沿江经济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是我国煤炭、石油、有色金属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B. 承东启西的纽带,沟通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丰富地区
C. 自西到东形成了以武汉、重庆、上海、南京为中心的四个城市密集区
D. 沿江的宝山、鞍山、武汉、重庆、攀枝花等钢铁工业基地,构成了“钢铁走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A (城市名称)是棉纺织工业中心,因为这个城市周围盛产棉花.
B城市附近有 矿、铁矿、锰矿,并且其周围盛产黄麻,所以该市成为钢铁工业中心和麻纺织工业中心.由此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工业分布的特点是 .
(2)首都D位于 河的上游,其周围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 .
(3 )由图可以明显看出,该国大部分地区地处 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由于受 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常发生水旱灾害.
(4)在图中画出雨季时的风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山脉以东是____(地形区),以西是____(地形区)。以东地区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是____。
(2)图中①是著名的____平原。目前,我国已经停止开垦该平原,主要目的是____。
(3)每年的四五月份,东北地区还没有进入雨季,而松花江和鸭绿江等河流水量已开始增大,原因是____。
(4)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诞生于图中②____工业基地的大连港,该基地以____(重、轻)工业为主,据图分析其发展工业的优势条件: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南方、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它还是( )
A.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B.年降水量400毫米的分界线
C.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
D.季风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