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59441  59449  59455  59459  59465  59467  59471  59477  59479  59485  59491  59495  59497  59501  59507  59509  59515  59519  59521  59525  59527  59531  59533  59535  59536  59537  59539  59540  59541  59543  59545  59549  59551  59555  59557  59561  59567  59569  59575  59579  59581  59585  59591  59597  59599  59605  59609  59611  59617  59621  59627  59635  133493 

科目: 来源: 题型:

17. 我国水资源不均,下列省区中,缺水严重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乐山中考) 读“中国部分城市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及“中国局部地区某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14〜16题。

 

14. 下面对①、②、③三个城市气候特征比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三个城市冬季都很寒冷   B. 三个城市中,③城市多雨期最长

   C. 三个城市都具有雨热同期的特征   D. 三个城市中,②城市气温季节变化最大

15. “中国局部地区某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反映了所示地区什么气候特征(   )

   A. 冬季南北温差大   B. 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C. 夏季气温从东向西逐渐阵低   D. 夏季气温从北向南逐渐降低

16. 若①、②、③三个城市的位置与图中甲、乙、丙三地对应,那么下列配对正确的是(   )

   A. ①一甲;②一乙;③一丙   B. ①一乙;②一丙;③一甲

   C. ① —丙;②一乙;③一甲   D. ①一丙;②一甲;③一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13. 下列关于各地农作物耕作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珠江三角洲为一年三熟   B. 三江平原为一年两熟

   C. 长江三角洲为两年三熟   D. 华北平原为一年一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12. (聊城中考) 下图是我国铁路线分布局部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①——宝成线   B. ②——焦柳线   C. ③——京广线   D. ④——京沪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11. 暑假期间,家住广州的小明决定乘火车北上,沿京广线到北京爬长城,他沿途看到的风景,错误的是(   )

   A. 耕地由水田变为旱地   B. 飘香四野的稻田变成绿油油的麦田

   C. 传统民居房顶坡度越来越大   D. 进了山东,看到大片的苹果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10. (呼和浩特中考)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宁夏平原被称为“塞上江南”,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

   B. 陕西省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是我国水资源较丰富的地区

   C. 东北地区河流的含沙量是我国北方河流中相对最小的

   D. 新疆位于西北内陆,是我国旱灾最为严重的地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9. 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地形也是复杂多样,下列地形区与其气候类型的连线中,正确的是

(   )

   A. 东北平原一温带大陆性气候   B. 华北平原一热带季风气候

   C. 四川盆地一亚热带季风气候   D. 云贵高原一高原高山气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威海中考) 读右图,完成7〜8题。

7. 黄河干流b处水能资源丰富,是因为(   )

   A. 地处地势第一、第二级阶梯分界线,落差大

   B. 地处地势第二、第三级阶梯分界线,落差大

   C. 河道宽,终年水量大

   D. 纬度低,终年不结冰

8. 关于图中地理事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黄河易发生凌汛的河段是a和c   B. ①处农业灌溉用水主要来自黄河

   C. ②山脉东侧的宁夏平原有“塞上江南”之称  D. ③山脉是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6. 读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①地受夏季风影响明显   B. ②地耕地以旱地为主

   C. ③地为东北平原   D. ④地位于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5. 可大面积种植热带经济作物的省份是(   )

   A. 甲省和乙省   B. 乙省和丙省   C. 丙省和丁省   C. 甲省和丁省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