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98353  98361  98367  98371  98377  98379  98383  98389  98391  98397  98403  98407  98409  98413  98419  98421  98427  98431  98433  98437  98439  98443  98445  98447  98448  98449  98451  98452  98453  98455  98457  98461  98463  98467  98469  98473  98479  98481  98487  98491  98493  98497  98503  98509  98511  98517  98521  98523  98529  98533  98539  98547  133493 

科目: 来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地理同步测试:2.2气候 题型:选择题

下图所示甲和乙是影响我国的夏季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是东南季风,来自于太平洋

B. 乙是西南季风,来自于印度洋

C. 甲、乙相比,乙影响我国降水范围更广

D. 夏季风的进退与东部雨带的推移密切相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地理同步测试:2.2气候 题型:选择题

(题文)我国气候类型多样,不同的气候环境下发育成不同类型的土壤。被称为“红土地”的土壤发育的气候环境是(  )

A. 全年温和湿润

B. 全年高温少雨

C.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D. 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地理同步测试:2.2气候 题型:选择题

西宁供暖时间比太原约早15天,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纬度位置 B. 经济水平

C. 海陆位置 D. 地形地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地理同步测试:2.2气候 题型:解答题

读“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东半部有大范围的季风气候,自南向北依次为热带季风气候、B____________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2)西北部大多数为A____________气候。

(3)与世界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冬季气温明显偏低,夏季气温明显偏高。说明中国气候具有显著的(  )

A.多样性特征 B.大陆性特征

C.海洋性特征 D.垂直性特征

(4)造成我国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较大的主要因素是(  )

A. 纬度因素 B.地形因素

C.海陆因素 D.洋流因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册地理测试卷:1.2人口 题型:选择题

(题文)如图是“我国1960年﹣2045年劳动人口增长率变化图(含预测)”,我国劳动人口数量最多的年份是(  )

A. 1980年 B. 2015年 C. 2025年 D. 2045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册地理测试卷:1.2人口 题型:选择题

我国正逐步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人口的现状是()

A. 总量逐年减少 B. 分布西多东少

C. 老龄人口比例不断提高 D. 自然增长率高

2.我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是()

A. 改善医疗条件 B. 提高人口素质 C. 接纳外国移民 D. 坚持计划生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册地理测试卷:1.2人口 题型:选择题

读国家统计局最新披露的人口数据表,下列哪些说法正确(  )

①一孩出生人口下降,二孩出生人口上升②一孩二孩出生人口都上升③“全面开放二孩政策”缓解了一孩出生人口减少的影响④二孩人口的出生完全解决了性别比例失衡的问题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册地理测试卷:1.2人口 题型:选择题

人口老龄化会导致我国(  )

A. 就业困难 B. 上学困难

C. 劳动力不足 D. 社会养老负担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册地理测试卷:1.2人口 题型:选择题

如图为“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示意图”,关于该国人口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时期人口出生率最高

B. ②到③期间,人口总数不断下降

C. ③到④时期人口总数不断减少

D. ③与⑤时期相比,人口总数一定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册地理测试卷:1.2人口 题型:选择题

我国重要的人口地理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所在的省区分别是(  )

A. 甲省和乙省 B. 乙省和丁省 C. 丙省和丁省 D. 丁省和甲省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