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物质A的分子由3个H原子与1个N原子构成的氨气分子,物质B的分子由2个O原子构成的氧气分子,物质C的分子由1个N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一氧化氮分子,物质D的分子由2个H原子与1个O原子构成的水分子,因此反应的方程式为:4NH3+5O2$\underset{\stackrel{Pt}{=}}{△}$4NO+6H2O,据此分析.
解答 解:观察微观示意图,可知物质A的分子由3个H原子与1个N原子构成的氨气分子,物质B的分子由2个O原子构成的氧气分子,因此:
(1)若C为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则为氮气,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3O2=2N2+6H2O,该反应中生成的C和D的质量比为(4×28):(6×18)=14:27;
(2)在金属铂(Pt)催化和加热条件下,A和B发生反应,若C为氮的正二价氧化物,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5O2$\underset{\stackrel{Pt}{=}}{△}$4NO+6H2O.
故答案为:
(1)14:27; (2)4NH3+5O2$\underset{\stackrel{Pt}{=}}{△}$4NO+6H2.
点评 此类试题属于微观粒子模型的图示题,解答时正确判断变化中的物质构成,是解答本题的基本方法.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与化学方程式 | 实验结论 |
方案一:取少量待测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提示:硫酸钠溶液为中性) | 实验现象:溶液变为红色. | 猜想二正确 |
方案二:取少量待测液于一支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稀盐酸; | 实验现象: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化学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 | |
方案三:取少量待测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氯化钡溶液 | 实验现象:产生白色沉淀.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t1℃时,两物质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不等 | |
B. | t1℃时,50g水里加入15g KNO3固体,充分溶解,得到60g溶液 | |
C. | t1℃时,两物质饱和溶液升温到t2℃后,溶质质量分数:NaNO3=KNO3 | |
D. | 两种物质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时,析出晶体的质量:KNO3>NaNO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净水的方法通常有沉淀、过滤、吸附和蒸馏 | |
B. | 自来水厂常用ClO2消毒,ClO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4 | |
C. | 通过过滤的方法可以将不溶于水的固体杂质与水分离开来 | |
D. | 电解水时,产生氢气、氧气的体积比为1:2,质量比为1:8.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选项 |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 除去杂质的方法 |
A | NaOH溶液(Na2SO4) | 加入适量的Ba(OH)2溶液、过滤 |
B | CaO(CaCO3) | 加水溶解、过滤 |
C | NaCl固体(Na2CO3) | 先加足量水溶解,再加适量稀盐酸,蒸发结晶 |
D | 铜粉(铁粉) | 过量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发现了电子,证实了原子是可分的 | |
B. |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 | |
C. | 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在工业制纯碱的研究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 |
D. | 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将当时已发现的63种元素排序,制得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