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密闭容器中,将等质量的碳和等质量的氧气点燃后充分反应,反应后容器内的气体可能是(  )
A、CO
B、CO2
C、O2和CO
D、CO和CO2
考点:碳的化学性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碳和氧气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也可以生成一氧化碳.所以可以根据极端法求出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时碳和氧气的质量比,生成一氧化碳时的碳和氧气的质量比.然后根据题干中碳和氧气的质量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根据化学方程式 2C+O2
 点燃 
.
 
2CO;C+O2
 点燃 
.
 
CO2可知,
当 m(C):m(O2)=
24
32
=
3
4
时,二者恰好完全反应生成CO;
当 m(C):m(O2)=
12
32
=
3
8
时,二者恰好完全反应生成CO2
由题给条件 m(C):m(O2)=
1
1
,大于
3
4
,说明生成物中只有CO.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反应前后元素质量守恒,并运用元素质量比、组成元素质量分数综合解题,具有一定的技巧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符号表示离子的是(  )
A、H2O
B、H
C、2N
D、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天化学兴趣小组听老师讲:“浓硫酸加衣服等于洞洞眼眼,还有刺激性气味产生”.兴趣小组结合浓硫酸的性质思考,难道浓硫酸能与碳单质反应?若反应,会生成什么呢?
【查阅资料】:
①SO2与CO2化学性质相似,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③SO2能与溴水反应而被吸收  SO2+Br2+2H2O=H2SO4+2HBr.
【提出猜想】:可能生成H2、CO2、CO、SO2气体及H2O,依据是:
 

【实验步骤】:实验小组设计了如下步骤:

(1)按上述图示安装好仪器;
(2)检查气密性;
(3)加入对应药品,并将浓H2SO4放入烧杯中;
(4)加热A,加热H;
(5)停止加热.
【实验分析】:
(1)B处,固体由白色变蓝色,说明有H2O生成;
(2)C处,品红溶液褪色,说明有
 
(填化学式)生成;
(3)E处,品红溶液不褪色,此处品红溶液的作用是
 

(4)F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产生浑浊的化学方程式为
 
、I处无现象,说明
 

【实验结论】:
浓硫酸能与碳单质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课外活动即第二课堂,是我们自由发展才智的新天地.某课外活动小组在实践调查时发现了下列一些现象,你认为其中合理的是(  )
A、用甲醛溶液浸泡水产品,可以起到防腐作用
B、现代农业按照国家标准,适量使用化肥、农药
C、将工业明胶代替食用明胶,添加到老酸奶、果冻中
D、将工厂的烟囱造高,以减少工厂周围的大气污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气体混合物中含有H2、CH4、C2H6三种物质中的两种或者三种,经测定其中碳、氢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4.5,由此判断出该混合物中可能含有的物质的组合是:
(1)
 
(2)
 
(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将CO2通入NaOH溶液中无明显现象.某学习小组的同学为了观察到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明显外观现象,并同时利用这一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设计了下列实验.请根据实验过程及内容,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1)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将整套装置(包括CO2及NaOH溶液)放在天平上称量,测得质量为78.2g.
(2)用力推压注射器活塞向密闭的软塑料瓶中注入10mL NaOH溶液(装置如图乙所示),振荡后观察到的现象有
 

(3)静置片刻后,将整套装置再次放在天平上称量,测得其质量仍为78.2g,你对这一结果的解析是
 

(4)通过上述探究实验,你得到的启示是:①
 
 

①若采用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应让化学反应在
 
中进行.
②为进一步证明CO2与NaOH溶液确已发生了化学反应,你还能想到的方法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世界上已发现113种元素,因此世界上就只有113种单质
B、元素组成相同的物质一定是同种物质
C、仅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也可能是混合物
D、普通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金属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硫元素与镁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  )
A、中子数不同
B、质子数不同
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D、电子层数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
A、氯化钠C1Na
B、氧化铜CuO2
C、氧化镁MgO
D、氦气He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