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水的化学式为H2O,过氧化氢的化学式为H2O2.关于它们的组成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含有氢气B.都含有1个氢分子
C.组成元素的种类相同D.都含有水分子

分析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宏观表示物质的组成元素,微观表示一个分子里有多少个原子.

解答 解:A.氢气是一种物质,水、过氧化氢都是纯净物,它们不可能含有氢气,故错误;
B.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都不含氢分子,故错误;
C.水、过氧化氢都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故正确;
D.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都不含水分子,故错误.
故选C.

点评 知道物质化学式的意义,宏观表示物质的组成元素,微观可以表示一个分子及分子中有多少原子.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1.如图装置有多种功能,如收集气体、洗涤气体、贮存气体和供氧设备等,常被称为“万能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正放,气体从a端进入并收集,则该气体必须具有的性质是气体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
(2)装置倒放,收集一瓶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时,气体从a端通入.
(3)集气瓶中贮有某种气体,若要用水将瓶中贮有的气体排出使用,水应从b端进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并产生黑色固体物质的是(  )
A.镁条B.铁丝C.木炭D.红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汽油挥发B.铁锅生锈C.煤炭燃烧D.饭菜变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6.在农村人们常常饮用河水,河水中常含有大量的泥沙、悬浮物和细菌等杂质,一般可用次氯酸杀死细菌.将漂白粉(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钙)溶于水可生成氯化钙和次氯酸.下列是某户居民在饮用水之前对河水的处理步骤:河水→A(加入明矾)→B(沉淀)→C(过滤)→D(加入漂白粉)→净水
(1)能够消毒、杀菌的步骤是D;(填序号)
(2)该农户得到的净水是混合物(填“纯净物”或“混合物”),原因是水中含有可溶性物质;
(3)该农户得到的净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只要加肥皂水就可以区别;
(4)进行过滤操作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④.
①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②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的内壁
③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
④液面不要低于滤纸边缘
(5)实验室在过滤时,若经过两次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其原因可能是:滤纸破损,液面高于滤纸边缘等. (要求写出两个方面的原因).
(6)用活性炭(物质名),可除去河水的臭味;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7)把生活污水回收处理进行再利用的目的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6.某工厂生产产品Na2CO3中含有少量NaHCO3样品,为了测定产品中Na2CO3质量分数,取20.0g样品进行如图实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HCO3$\frac{\underline{\;△\;}}{\;}$Na2CO3+CO2↑+H2O

实验步骤如下:①打开K,缓慢通入干燥N2一段时间;
②关闭K,加热至一定温度使之反应.
③实验后,观察到C中的溶液不变浑浊,测得各装置质量如下:
 实验前 实验后
 玻璃管及样品质量/g 45.5 42.4
 B装置质量/g 100.5103.6
问:(1)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2)D装置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C装置
(3)实验过程中,观察到B装置中不再产生气泡,说明A中已反应完全;停止加热后,在冷却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停止加热后继续通氮气至冷却.
(4)根据实验所给数据,可测得Na2CO3质量分数为5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3.“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中所耗用的能量、材料要尽量减少,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下列说法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
A.教科书不能循环使用B.少用一次性木筷
C.用完电器后拔掉插头D.使用一次性塑料袋购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锇是密度最大的金属.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锇元素的相关信息,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锇的原子序数是76B.锇属于非金属元素
C.锇的元素符号是OsD.锇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90.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化合价为+2价,该元素形成的氧化物中氧元素和该元素的质量比是(  )
A.1:1B.4:3C.2:3D.3: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