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4.下列实验方案中设计不合理的是(  )
A.用铅笔芯代替石墨试验导电性
B.用燃着的木条区分二氧化碳和氮气
C.用磁铁吸引来区分铁丝和铝丝
D.用水区分氢氧化钠固体和硝酸铵固体

分析 A、根据铅笔芯是石墨和粘土的混合物,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二氧化碳和氮气均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磁铁能吸引铁丝,进行分析判断.
D、氢氧化钠固体和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分别放热、吸热,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铅笔芯是石墨和粘土的混合物,用铅笔芯代替石墨试验导电性,故选项实验方案中设计合理.
B、二氧化碳和氮气均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和氮气均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不能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中设计不合理.
C、磁铁能吸引铁丝,不能选用铝丝,故选项实验方案中设计合理.
D、氢氧化钠固体和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分别放热、吸热,使温度分别升高、降低,故选项实验方案中设计合理.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设计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老师给大家演示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铜片表面始终没有明显变化
B.一段时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C.反应后溶液中一定有硝酸铜,可能有硝酸银
D.通过实验现象推测银和硫酸铜溶液也可以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如表列出了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
选项物质所含杂质加入的试剂和操作
ACO2CO点燃
BNaCl溶液NaNO3加入适量硝酸银,蒸发
CCCuO加入适量稀盐酸,过滤
DCuCl2FeCl2加入适量铁粉,过滤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9.在上化学课时,小明同学听化学老师讲到,做蛋糕时常用到一种白色粉末状物质,它既能中和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酸,又能起发泡作用,这种白色粉末状物质是碳酸氢钠(NaHCO3).他对此颇感兴趣,决定对其进行探究.于是他与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一起进行如下探究:
实验1:探究碳酸氢钠溶液的酸碱性,取少量新配置的碳酸氢钠溶液于洁净的试管中,用pH试纸测试溶液的pH为10,由此可知碳酸氢钠溶液呈碱 性.
实验2:小明认为蛋糕膨胀,是由于制作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所致,他对二氧化碳的来源做了两种猜想:
猜想①:二氧化碳可能是碳酸氢钠与面团中的酸性物质反应产生的;
猜想②:二氧化碳可能是由碳酸氢钠受热分解产生的.
针对以上猜想,小明设计了以下实验,请你完成下列表格中的空白.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
实验一取少量该白色粉末于试管中,加适量盐酸并把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猜想①正确
实验二①有小水滴产生
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猜想②正确
[小结]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HCO3+HCl═NaCl+H2O+CO2↑.
[应用]在炸油条时,通常在发酵后的面团中加入小苏打(NaHCO3)的目的是中和面团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酸,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是油条疏松多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19.已知A、B、C、D、E五种物质之间存在以下的转化关系.其中A、C两种物质的组成元素相同,且常温下为液体,E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试回答:
(1)写出D、E两种物质的化学式:DCO2    ECH4
(2)写出A→B+C的化学方程式:2H2O2$\frac{\underline{\;MnO_2\;}}{\;}$2H2O+O2
(3)写出D物质的一种用途:灭火(或气体肥料或人工降雨或化工原料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球上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缺乏B.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原子组成的
C.生活中通过煮沸可将降低水的硬度D.自然界中的水都是混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3.泉州是“一路一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融合,使我们的生活绚丽多彩,请回答:
(1)德化瓷器名扬天下,烧制瓷器属于化学变化.
(2)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元宵花灯”和“提线木偶”等等,元宵花灯采用塑料亚克力(PMMA)制作,替代传统材料,具有经久耐用的特点,PMMA属于合成材料(选填“无机”或“合成”);提线木偶装饰材料有蚕丝和棉花等,鉴别蚕丝和棉花的方法是灼烧,闻气味.
(3)地方名小吃“面线糊”,面线中含量最高的营养素是糖类,摄入后可为人体提供能量.
(4)开发新能源以缓解能源缺乏和环境污染问题,正开发和利用的新能源有太阳能(写一种).提倡使用的电动汽车中的锂空气电池,放电时锂(Li)与水、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氢氧化锂(LiOH),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Li+2H2O+O2=4Li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5.在一次演示碱的化学性质实验中,老师向用氢氧化钠固体刚配制出来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开始时,溶液变成红色,就在老师讲解过程中,红色褪去,同学们对这一现象产生了兴趣,并分组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第一组:红色褪去与氢氧化钠变质有关;
            第二组:红色褪去与配制出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有关;
            第三组:红色褪去与氢氧化钠溶液的温度有关.
【进行实验】
 组别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第一组 向盛有2mL浓度为20%的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3滴1%的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
 第二组 在编号为1、2、3的试管中分别放入2mL20%、6%、0.5%的氢氧化钠溶液,再向其中各滴加3滴1%的酚酞溶液 1中溶液先变红,很快红色褪去
2中溶液先变红,一段时间后红色明显变浅
3中溶液先变红,较长时间无明显变化
 第三组  在编号为1、2、3的试管中分别放入2mL0.5%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控制温度为20℃、40℃、60℃,再向其中各滴加3滴1%的酚酞溶液 1、2、3中溶液均变红,且较长时间无明显变化
【解释与结论】
(1)氢氧化钠固体在空气中易潮解变质,所以要密封保存,写出其变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2NaOH+CO2═Na2CO3+H2O.
(2)第一组的实验表明,他们的猜想不成立(填“成立”或“不成立”)
(3)第二组实验得出“溶液变红后褪色”的原因是酚酞变红后又褪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有关.
(4)第三组同学提出才猜想的理由是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
【反思与评价】
(5)依据现有实验,为了确保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后红色不褪去,若酚酞的浓度为1%,建议选用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为0.5%.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