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0.根据如图的信息判断,下列关于铝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B.原子的核内质子数是13
C.相对原子质量是26.98g
D.在化学反应中该原子容易得到电子形成Al3+

分析 元素周期表一格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解答 解:A、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由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其圆圈内的数字是13,原子的核内质子数是13,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铝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单位是“1”不是“g”,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铝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3,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3个电子而形成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符号为:Al3+,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0.为了探究某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两同学分别取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盐酸100g,甲同学向其中加入氧化铜8g,反应结果后观察到固体全部消失;乙同学向其中加入氧化铜16g,反应结束后观察到固体有剩余,下列有关实验的推断正确的是(  )
A.反应后乙同学所得溶液中一定不含盐酸
B.原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大于7.3%小于14.6%
C.反应后就甲、乙两同学所得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相等
D.反应后向甲同学所得的溶液中滴加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一定会有蓝色沉淀生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11.如图所示是有关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已知常温下B、C为气体,D、F均为无色液体,E为黑色固体,与稀硫酸反应得到蓝色溶液(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根据关系图回答:
(1)F的化学式为H2O2,化学反应①的方程式为2H2O$\frac{\underline{\;通电\;}}{\;}$2H2↑+O2↑.
(2)若A为一种盐,则A可能是Na2CO3或CaCO3,若A为一种氧化物,则反应②的方程式是:CO2+C$\frac{\underline{\;高温\;}}{\;}$2C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8.小明做化学作业的时候遇到麻烦了,请你来帮忙.如图是一张表示物质间反应关系的卡片图(“--”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够在溶液体系中发生化学反应),其中A、B两处的卡片尚未粘贴.请你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A处贴上的卡片是HCl(写卡片中的化学式);
(2)B处卡片中的物质是一种碱(选填“酸”、“碱”或“盐”);
(3)A处卡片中的物质与F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置换反应;
(4)A处卡片中的物质与B处卡片中的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2HCl═CaCl2+2H2O;
(5)你认为下列物质可用来替换“Fe”位置的是②④(填序号,可多选).
①Fe2O3    ②Mg    ③Ag    ④Na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15.现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CaCO3、NaCl、Na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探究其组成,进行了如下实验流程:

请回答:
(1)操作a的名称是过滤,根据实验①可以确定白色沉淀是CaCO3;根据实验②可以确定原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Na2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本实验流程无法确定原固体粉末是否含有NaCl.
(2)X溶液中溶质有NaCl、HCl(填化学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5.如图所示,某兴趣小组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时,向烧杯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一会儿后,发现忘记滴加指示剂.甲同学从烧杯中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观察到酚酞试液不变色.
请写出该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OH+HCl=NaCl+H2O.
(1)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甲同学:“两种物质已恰好完全中和,溶液呈中性”;
【猜想二】乙同学:“反应后氢氧化钠过量,溶液呈碱性”;
【猜想三】丙同学:两种物质反应后稀盐酸过量,溶液显酸性.
甲、丙两位同学经过讨论后觉得乙同学的猜想不正确,两位同学的理由是:若氢氧化钠有剩余,则反应后滴入无色酚酞溶液就不会出现无色的现象,而溶液会变红才对.
(2)设计并进行实验:
①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甲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观察颜色变化并与标准比色卡对比.pH<(填“>”、“=”或“<”)7猜想一不成立
②请你设计另一个实验(与甲同学方案不同) 方案,验证丙同学的猜想,并填写下表: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从烧杯中取出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用胶头滴管滴加1-2滴紫色石蕊溶液,振荡,观察现象溶液变红猜想三:成立
(填“成立”或“不成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12.已知常用的强酸(H2SO4、HCI、HNO3)跟常用的强碱(NaOH、KOH)反应生成的盐的水溶液显中性.现将某白色粉末A溶入一无色中性液体中,按下列图示进行实验.

试按上列要求推断未知物:
(1)用化学式写出:BBa(NO32;DCu(OH)2
(2)若A是纯净物,无色中性液体也是纯净物,则中性液体是H2O.
(3)A 是纯净物,无色中性液体是只含一种溶质的溶液,则中性液体是(填化学式)Na2SO4 溶液或NaNO3溶液.
(4)写出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CuSO4+Ba(NO32═BaSO4↓+Cu(NO3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9.某同学发现一瓶密闭的NaOH固体,对其成分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

(1)步骤Ⅰ的现象说明样品中含有Na2CO3(填化学式).
(2)加入足量BaCl2溶液的目的是什么?
(3)若要达到实验目的,还需要对上述操作进行补充,请简述实验方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建立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图1表示水、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图.
①从宏观角度看,图1中三种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氧元素,从微观角度看,图1中三种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②试写出图1中实现b转化的化学方程式2H2O$\frac{\underline{\;通电\;}}{\;}$2H2↑+O2
(2)图2表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试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Cl2+H2O═HCl+HClO
(3)图3表示氯和溴元素(B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由图可知,氯和溴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写出溴单质(Br2)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Br2+2NaOH═NaBr+NaBrO+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