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如右图所示。先在乙中盛放约3/4容积的水(水中加2

滴红墨水),然后在甲中放入十几粒锌粒,再注入稀硫酸直

至锌粒完全被浸没,塞紧橡皮塞。双手按住两个橡皮塞,

不久,红色的水从尖嘴玻璃管喷出,形成美丽的喷泉.下列

对形成喷泉的原因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氢气密度小于空气        B.氢气难溶于水

C.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D.装置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某校在进行“消防演练”时,让学生用干粉灭火器进行灭火训练.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灭火剂碳酸氢钠(NaHCO3)的灭火原理进行实验探究,请你参与.
【探究活动一】试验碳酸氢钠受热是否生成二氧化碳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到实验室取适量碳酸氢钠进行如右图所示实验.观察到试管壁上有水珠生成,烧杯中低处燃着的蜡烛先熄灭;充分加热后试管中仍有白色固体残留.
老师提示:碳酸氢钠受热后产生三种新物质,同学们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及碳酸氢钠的组成元素,认为:碳酸氢钠受热产生一种白色固体物质,水和
二氧化碳
气体,该气体能灭火是因为它具有
密度比空气大
不燃烧、不支持燃烧
的性质.
【探究活动二】探究残留白色固体的成分
(1)甲同学猜想白色固体是碳酸钠,乙同学猜想白色固体是氢氧化钠,他们的猜想主要是根据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如下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案:
方案1:取样配成溶液,往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方案2:取样滴加稀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同学们经过交流讨论后,一致认为方案1不可行,理由是
碳酸钠溶液也显碱性

(2)同学们根据方案2 进行如下实验:

由此,同学们认为残留的白色固体是
碳酸钠
,上述实验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
Na2CO3+2HCl═2NaCl+H2O+CO2
CO2+Ca(OH)2═CaCO3↓+H2O

(3)同学们认为还可以用其它方法验证残留白色固体的成分,所加入的试剂是
氢氧化钙
溶液.简述实验的方案:取样配成溶液,
滴加适量氢氧化钙溶液,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产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制取有关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编号仪器的名称:①
试管
试管
 ②
酒精灯
酒精灯
集气瓶
集气瓶
锥形瓶
锥形瓶

用上图A装置制备氧气待实验结束,停止加热时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理由是:
防止水回流炸裂试管;
防止水回流炸裂试管;

此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变成了浅紫红色,你认为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试管口未塞一小团棉花.
试管口未塞一小团棉花.

(2)若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供选用的装置如右图所示:要利于控制,并节约药品,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选填“甲”或“乙”);
(3)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当产生
连续均匀
连续均匀
气泡时,才开始收集.
(4)写出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反应表达式:
高锰酸钾
加热
latex=“
加热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高锰酸钾
加热
latex=“
加热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5)实验室里可采用B图装置,通过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制取氧气.写出该反应的表达式: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latex=“
二氧化锰
“>→二氧化锰水+氧气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latex=“
二氧化锰
“>→二氧化锰水+氧气

(6)某同学在观察到锥形瓶内有大量气泡时,开始用B装置收集氧气,过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瓶中、瓶底,都未见木条复燃.其原因是
装置漏气
装置漏气

(7)实验时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代替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优点是
 (填编号);①生成物中只有氧气  ②不需加热  ③需加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学习了燃烧和灭火后,小槟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甲烧杯中有高低两支燃烧的蜡烛,向甲中加入适量碳酸钠和盐酸,在乙烧杯上倒扣在高低两支蜡烛上方,请你帮她分析两实验的现象有何区别:
甲烧杯中较矮的蜡烛先熄灭;乙烧杯中较高的蜡烛先熄灭
甲烧杯中较矮的蜡烛先熄灭;乙烧杯中较高的蜡烛先熄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碳及碳的氧化物进行了一系列拓展性探究学习.
【探究一】二氧化碳的性质的拓展探究
(1)倾倒二氧化碳实验
甲、乙两同学将两瓶完全相同的足够的二氧化碳气体,分别以甲图、乙图的方式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烧杯中,请分析回答:
①甲同学用甲图的方式倾倒,观察到两根蜡烛是由下而上熄灭,该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具有
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密度比空气大
密度比空气大
的性质.
②乙同学用乙图的方式倾倒,观察到的结果是两根蜡烛都没有熄灭,请你联系学科知识分析,蜡烛没有熄灭的原因
二氧化碳受热后密度变得比空气小,随着热气流上升,因此二氧化碳没有进入烧杯
二氧化碳受热后密度变得比空气小,随着热气流上升,因此二氧化碳没有进入烧杯

(2)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硫溶解性对比实验
丙同学用相同的试管分别收集了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做了如右图所示的对比实验,现象如图.分析该现象得到的结论是
二氧化硫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大于二氧化碳
二氧化硫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大于二氧化碳
.该实验设计的思路:一是利用对比实验,二是利用
气体溶于水使试管内压强减小
气体溶于水使试管内压强减小
的原理产生实验现象.
【探究二】在学习了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后,小明对课本上实验进行如下改进:
将CuO和足量炭粉充分混合,平铺在反应管a中,在b瓶中盛足量澄清石灰水,按图连接仪器(加热装置和固定装置省略,下同).

实验开始时缓慢通入氮气,过一段时间后,加热反应管a,观察到管内有红色固体产生,b瓶的溶液中出现白色浑浊.待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仍继续通氮气,直至反应管冷却.根据以上叙述回答问题:
(1)通N2的目的是
将反应管内的空气(或O2)排尽
将反应管内的空气(或O2)排尽

(2)写出b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2+Ca(OH)2═CaCO3↓+H2O
CO2+Ca(OH)2═CaCO3↓+H2O

(3)停止加热前是否需要先断开a和b的连接处?
不需要
不需要
.为什么?
因为继续通入氮气,b瓶中的液体不会倒吸入a管
因为继续通入氮气,b瓶中的液体不会倒吸入a管

(4)小梅认为:木炭与氧化铜反应产生的气体中既有CO2,又有CO.为验证此猜想,小梅对上述装置做了如下改进并实验:

小梅观察到
甲中有红色固体生成
甲中有红色固体生成
现象,证明了气体中的确含有CO.
小明认为小梅的实验不能证明木炭与氧化铜反应产生了CO2,其理由是
因为甲中CO与CuO反应生成了CO2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不能证明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了CO2
因为甲中CO与CuO反应生成了CO2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不能证明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了CO2
.(5)本实验的尾气是否需处理?如需处理,请回答如何处理;如不需处理,请说明理由:
需要,因为反应过程中有CO产生,可在尾气管口放上一个点燃的酒精灯
需要,因为反应过程中有CO产生,可在尾气管口放上一个点燃的酒精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