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气(NH3)是一种比空气轻的气体,易溶于水形成氨水(NH3•H2O),氨水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氨气在常温下冷却到﹣33℃就凝结成无色液体,液氨气化时要吸收大量热,因此常用作制冷剂.实验室需用加热氯化铵和碱石灰固体的方法来制氨气.请回答:
(1)实验室制氨气时选用发生装置可与 气 的发生装置相同(填“高锰酸钾到氧气”或”过氧化氢到氧气“).收集氨气可选用 法,用该法收集氨气时,如何检验是否收集满了 .(要写出操作、现象和结论)
(2)试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液氨气化后体积变大“的原因. .
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 |
专题: |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
分析: | 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实验室需用加热氯化铵和碱石灰固体的方法来制氨气,因此需要加热;氨气(NH3)是一种比空气轻的气体,易溶于水形成氨水,因此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的验满方法是:把一个蘸有无色酚酞试液的滤纸条放在集气瓶口,发现无色变成红色,就证明氨气满了;液氨气化时要吸收大量热,由液态变为气态,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因此液氨气化后体积变大. |
解答: | 解:(1)如果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实验室需用加热氯化铵和碱石灰固体的方法来制氨气,因此需要加热;氨气(NH3)是一种比空气轻的气体,易溶于水形成氨水,因此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的验满方法是:把一个蘸有无色酚酞试液的滤纸条放在集气瓶口,发现无色变成红色,就证明氨气满了;故答案为:高锰酸钾到氧气;向下排空气;把一个蘸有无色酚酞试液的滤纸条放在集气瓶口,发现无色变成红色,就证明氨气满了; (2)液氨气化后体积变大的原因是:液氨气化时要吸收大量热,由液态变为气态,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因此液氨气化后体积变大;故答案为:液氨气化时要吸收大量热,由液态变为气态,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因此液氨气化后体积变大; |
点评: | 本考点主要考查了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分子的性质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设想通过用镁条燃烧的实验来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如图).
【提出问题】利用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原理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是否合理?
【查阅资料】
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在氮气中能燃烧,生成固态的氮化镁,化学方程式为 ;
在二氧化碳气体中也能燃烧,生成碳和氧化镁,化学方程式为 2Mg+CO22MgO+C.
【得出结论】
在点燃条件下,镁条不仅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还能与氮气、二氧化碳反应,因此利用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原理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选填“合理”或“不合理”).
【进行实验】
按图所示,点燃镁条,待镁条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其容积的70%.此时水能进入集气瓶的原因是 ,集气瓶中事先放少量细沙的目的是 .
【数据分析】
如果镁条只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则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最多不超过其容积的 %.本实验中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其容积的70%,若所有操作过程均准确无误,则可推出参加反应的气体除了氧气,还一定还有 .
【交流与反思】
若将装置中缠在铁丝上的镁条改为盛有碳粉的燃烧匙(其余仪器和用品均不改变),能否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是否合理? .(选填“合理”或“不合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其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对上述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 反应物都是化合物 | B. | 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
| C. | 生成物可能是氧化物 | D. | 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鸣同学设计如下方案:选用实际容积为40mL的试管作为反应容器,将过量的红磷放入试管,用橡皮塞塞紧试管,通过导管与实际容积为60mL的注射器组成如图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先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点燃红磷,燃烧结束,并等到试管冷却至室温后再松开弹簧夹,最终注射器活塞前沿停留的刻度的在)( )
(假设此实验能够按照小鸣的设想正常进行,且红磷所占体积与导管内的气体体积和针管活塞间的摩擦均忽略不计)
| A. | 0mL | B. | 8mL | C. | 12mL | D. | 28mL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中,小明仔细观察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发现火焰中不同区域的明亮程度不同,这是为什么呢?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明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
(1)可燃物的种类及组成会影响火焰的明亮程度.
(2)蜡烛主要由石蜡制成,石蜡是石油炼制后得到的固体物质,主要由多种碳氢化合物组成.这些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数目不唯一,其化学式通式为CnH2n+2,通式中碳原子数n=18~30
(3)碳氢化合物在常温时的状态如表所示
物质名称 | 化学式 | 常温时的状态 |
丁烷 | C4H10 | 气 |
戊烷 | C5H12 | 液(油状) |
葵烷 | C10H22 | 液(油状) |
十八烷 | C18H40 | 固 |
二十四烷 | C24H52 | 固 |
(4)多数碳氢化合物在一定温度下会分裂为碳原子数较少的碳氢化合物或碳(黑色固体)氢气.
【实验探究】
序号 | 实验目的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Ⅰ | 探究哪一层火焰的温度最高 | 点燃蜡烛,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观察 | / |
Ⅱ | 探究焰心中参与燃烧的物质的成分 | 点燃一根较粗的蜡烛,取一根一端为尖嘴的玻璃玻璃导管,一端伸入火焰的焰心处,然后在尖嘴一端导管口用火柴点燃 | 导管口处出现火焰 |
Ⅲ | 继续探究焰心中参与燃烧的物质的成分 | 点燃一根蜡烛,用一把带有手柄的小刀,将刀尖伸入火焰中最暗的部分,即焰心处.一段时间后取出,冷却.观察刀尖处的现象 | 冷却至室温后,刀尖处有油状液体和固体物质 |
Ⅳ | / | 用镊子夹住一片白瓷片,将瓷片伸入火焰中最明亮的部分,即内焰处,观察现象 | 白瓷片表面迅速变黑 |
【分析和讨论】
(1)实验Ⅰ中的实验现象为 ;
(2)通过实验Ⅱ,你能分析出焰心处的物质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3)实验Ⅲ中,冷却后小刀表面的油状液体可能是 (填物质名称),生成油状液体的原因是 ;
(4)实验Ⅳ的目的是 ;
(5)分析实验Ⅳ中的现象,可推断出蜡烛火焰处的物质中含有 (填物质名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 “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
| B. | 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是因为分子体积增大 |
| C. | 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说明分子可以再分 |
| D. | 冰融化成水,说明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危机,部分民众曾抢购碘盐,其实,正常食用量不能预防核辐射,碘盐是在食盐中添加碘酸钾(KIO3)。钾元素化合价为+1,碘元素的化合价为
A.+3 B.+4 C.+5 D.+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据报道,化学家创造出对CO2有较强吸收能力的糖粉状物质﹣“干水”,其每个颗粒含水95%,外层是Si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 干水吸收的CO2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 |
| B. | 干水和干冰是同一种物质 |
| C. | 干水中的分子不再运动 |
| D. | 干水是一种混合物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