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某化学兴趣小组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来探究炼铁的原理,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有关问题:

(1)为避免一氧化碳污染空气,并回收利用一氧化碳,方框中连接的是装置C和D,导管接口的连接顺序为a→(d)→(b)→e.
(2)实验开始时,应先通CO再加热 (填“先加热再通CO”或“先通CO再加热”).
(3)实验进行中,试管B中反应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分析 (1)根据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用排液体收集气体的方法;
(2)根据一氧化碳易可燃,容易发生爆炸考虑;
(3)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考虑.

解答 解:(1)一氧化碳有毒,不能够排放到空气中去,要把一氧化碳收集起来,所以导管接口的连接顺序为a、d、b、e,排出的氢氧化钠溶液流到D中的烧杯中去.C装置中NaOH的作用是吸收B中没反应掉的二氧化碳;
(2)因为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能和氧气混合在点燃的条件下会发生爆炸,所以实验开始时应先通一氧化碳再加热,目的是赶尽玻璃管内的空气,防止加热爆炸;
(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
故答案为:(1)d;b;(2)先通CO再加热;(3)CO2+Ca(OH)2═CaCO3↓+H2O.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实验装置、实验现象、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污染及能源的再利用,难度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1.精盐(NaCl)和纯碱(Na2CO3)是两种常见之物.
(1)用化学方法区别这两种固体,可以选择下列哪一种物质?答:B
A.白酒     B.米醋     C.纯净水     D.酱油
方案一:固体混合物 $\stackrel{过量稀盐酸}{→}$溶液$\stackrel{蒸发}{→}$固体
方案二:固体混合物$\stackrel{过量稀硫酸}{→}$溶液$\stackrel{蒸发}{→}$固体
(2)王军同学不慎在精盐中混入了少量纯碱,他想重新得到精盐,设计了以下两个实验方案:
你认为合理的实验方案是方案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说明另一方案不合理的理由:带入新的杂质硫酸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2.小陈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气体性质的探究实验.A处通入无色气体(可能是H2或CO);B处玻璃管中盛放黑色粉末CuO,C处试管中盛放澄清石灰水溶液.
(1)根据要求完成下表填写:
序号探究实验简答
若为H2与CuO的反应B处玻璃管观察到现象:出现水珠.
若为CO与CuO的反应B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O+CO$\frac{\underline{\;\;△\;\;}}{\;}$Cu+CO2
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是:CO.
若为CO2与C 的反应
(B处换成酒精喷灯加热)
B处的黑色粉末逐渐减少,最后消失,
D处观察到有蓝色的火焰.
(2)实验Ⅰ通过B处的现象已能确定有铜这种产物,还需要在B与C之间加装一个装有无水硫酸铜(填药品名称)的干燥管,就能确定另一产物是水.
(3)实验Ⅱ、Ⅲ的D处导管尖嘴口需用酒精灯点燃的目的是把一氧化碳转化成二氧化碳,防止污染环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计算题

9.将氯化钠和硫酸钠固体混合物共25g完全溶于水后,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钡溶液416g,恰好完全反应,过滤、洗净、烘干得到23.3g沉淀.计算:
(1)所加氯化钡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原固体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6.平桥镇紫凝山顶的生态有机黄茶园内,种植的向日葵、硫化菊、波斯菊、格桑花陆续绽放.小柯配制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5%葡萄糖溶液的保鲜液,延长鲜花保鲜时间.下图是小柯配制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5%葡萄糖溶液的操作过程.

请根据小柯操作过程回答:
(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②烧杯;D操作中量筒的规格应为100mL(选填“100mL”或“50mL”或“10mL”).
(2)F操作中溶液洒落可能导致溶质质量分数无影响(选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某工厂的原料Fe2O3(粉末状)中混入了铜粉,现要测定混合物中铜粉的质量分数,可用多种方法.请按测定步骤依次选择下列所示的实验步骤(填编号字母),要求列举3种方法,并写出其中一种方法所对应的铜粉质量分数表达式(用含有字母的代数式).
可选择的实验操作步骤有(可重复选用):
A.用天平称取混合物m1(g);    B.在空气中充分加热m1(g)混合物;
C.将m1(g)混合物加到足量的氯化锌溶液中;  D.将m1(g)混合物加到足量的硝酸银溶液中;    E.小心过滤;   F.在高温加热m1(g)混合物的条件下通入充足的CO; G.根据混合物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进行计算;  H.用天平称量冷却后的混合物质量m2(g); I.用天平称量洗涤、干燥后的滤出物质量m3(g)
(1)方法一: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依据固体增加的质量,结合方程式计算出铜的质量,得到铜的质量分数,实验步骤为:A、B、H、G
(2)方法二: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依据置换出的银的质量,结合方程式计算出铜的质量,得到铜的质量分数,实验步骤为:A、D、E、I、G
(3)方法三: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依据固体减少的质量,结合方程式计算出氧化铁的质量,然后得到铜的质量分数,实验步骤为:A、F、H、G,
(4)方法三所对应的铜粉质量分数表达式$\frac{10{m}_{2}-7{m}_{1}}{3{m}_{1}}$×100%.(任意选取一个,但必须与所填写的方法相对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由A、B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中,A、B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比7:2,A、B元素的质量比7:3,则该物质是(  )
A.A2BB.A2B3C.AB2D.A3B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0.实验小组在探究“酸与碱能否发生反应”时,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请根据实验回答:
【探究实验一】酸能否与可溶性碱发生化学反应.
甲同学进行了实验一,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溶液由红色变成了无色,同时测得反应后溶液的pH=2,说明酸能与可溶性碱发生化学反应.
【探究实验二】酸能否与难溶性碱发生化学反应.
乙同学进行了实验二,当滴入几滴稀盐酸后发现试管②中无明显变化,于是得出“酸不能与难溶性碱反应”的结论.
丙同学对此产生质疑,并利用实验后的物质继续探究
【分析】丙同学测定试管②中上层清液的酸碱度,读出pH=12,说明上层清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氢氧化钠.
【解释】丙同学由此认为乙同学的结论不正确,原因是加入的盐酸太少.
【验证】丙同学利用上述实验后的废液继续实验,将试管②中物质全部倒入一个大烧杯中,静置、再将实验探究一所得溶液逐滴加入其中,能说明酸与难溶性碱发生化学反应的现象是白色沉淀慢慢消失.
【拓展】实验探究一、二中,均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是NaOH+HCl=NaCl+H2O.
丙同学将一所得溶液缓慢滴加的过程中,除上述现象外,在大烧杯中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然后由红色慢慢又变成无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1.在通常情况下,鉴别氢气和氧气不可以利用的方法是(  )
A.分别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气体中B.观察颜色、状态、闻气味
C.分别用吹肥皂泡的方法D.通电电解后利用电极来判断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