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在如图所示装置中,有四支充满不同气体的试管,倒立在水槽中,当拔开塞子时,试管中水位上升最高的是(     )

    A.空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氮气

 

【答案】

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四种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的大小进行分析,氮气难溶于水,氧气不易溶于水,而空气中的主要气体是氮气和氧气,所以倒立于水槽中,气体消耗的量不多,压强变化不大,水位上升不高;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消耗的气体量多,试管内的压强减小的多,水位上升最高,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常见气体的性质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各种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然后结合选项中的气体和图示进行分析。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自去年10月份以来,河南持续少雨,各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河南各地气象部门为缓解旱情实施人工降雨.
(1)人工降雨中常用固体干冰,它是固态的二氧化碳,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CaCO3+2HCl=CaCl2+H2O+CO2
CaCO3+2HCl=CaCl2+H2O+CO2
.日常生活中雨水显弱酸性,其原因是
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
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

(2)某化学兴趣小组欲从如图所示装置中制取该气体.

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分别为
B
B
D
D
,用该发生装置制取气体应满足的条件是
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反应
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反应
;选择气体收集装置要考虑的因素有
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
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
.请写出一个利用该套装置制取另一种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2H2O2
 MnO2 
.
 
2H2O+O2
2H2O2
 MnO2 
.
 
2H2O+O2

②F装置可用来测量生成的CO2气体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
防止因CO2溶于水而引起体积测量结果不准确
防止因CO2溶于水而引起体积测量结果不准确
,植物油上方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的结果
没有
没有
(填“有”或“没有”)明显影响.
(3)小红同学欲利用某石灰石来制取二氧化碳,为测定该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杂质不与酸反应),向6.0g石灰石样品中逐渐滴加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共生成二氧化碳气体2.2g.试计算: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某学习小组在探究活动中要制取一定量的氨气,该小组查阅资料后,得知以下两种方法可以制取氨气:
第一种方法:氮气与氢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氨气;
第二种方法:氯化铵固体和熟石灰粉末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氨气.
(1)该小组同学没有选择第一种方法制取氨气的原因是
反应条件难以实现
反应条件难以实现

(2)在如图所示装置中,制取氨气的装置是
A
A
,理由是
反应物是固体,且需要加热
反应物是固体,且需要加热
;收集氨气的装置是
D
D
,理由是
氨气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氨气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3)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发生装置的依据是
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导管应伸入集气瓶底部,否则
会造成收集的气体不纯
会造成收集的气体不纯
; 小明同学建议用装置B做“H2O2分解制取O2”实验,遭到大多数同学的一致反对,请你说
出用该装置制取O2的后果
反应速度太快,不宜收集
反应速度太快,不宜收集
,如果必须用该装置,需要对药品进行怎样的处理
将二氧化锰放于试管,通过分液漏斗逐滴滴加过氧化氢溶液
将二氧化锰放于试管,通过分液漏斗逐滴滴加过氧化氢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采用两种方法制取铜,现有铁、氧化铜、稀硫酸三种物质及如图所示实验装置供选择.
(1)第一种方法的实验过程中有蓝色溶液产生,应选用如图所示装置中的(填序号)
CE
CE

(2)第二种方法应选用如图所示装置中的
BD
BD

(3)在第一种方法制取的铜中,对于可能存在的杂质,可以加
稀硫酸
稀硫酸
除去;在第二种方法制取的铜中,可能存在的杂质是
氧化铜
氧化铜

(4)若用这两种方法制得的铜的质量相等,下列叙述符合实际试验结果的是
①④
①④

①消耗氧化铜的质量相等    ②消耗铁的质量相等
③消耗硫酸的质量相等      ④生成硫酸亚铁的质量不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精编教材全解 化学 九年级 上册 沪教版 题型:013

在如图所示装置中,有四支充满不同气体的试管,倒立在水槽中,当拔开塞子时,试管中水位上升最高的是

[  ]

A.空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氮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