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6.举例是掌握化学规律的重要方法,下列规律所举实例错误的是(  )
选项化学规律示例
A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由于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金刚石与石墨物理性质存在很大差异
B现象说明微观本质物体热胀冷缩现象,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间距离发生了变化
C性质决定物质用途甲醛能使蛋白质变性,可用甲醛溶液浸泡海鲜食品来保鲜
D性质决定鉴别方法有些物质燃烧气味不同,可用灼烧闻气味区分羊毛绒和棉线
A.AB.BC.CD.D

分析 A、根据金刚石与石墨物理性质存在很大差异,由于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进行分析;
B、根据物体热胀冷缩现象,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间距离发生了变化进行分析;
C、根据甲醛有毒进性分析;
D、根据羊毛绒和棉线燃烧后的气味不同进行分析.

解答 解:A、金刚石与石墨物理性质存在很大差异,由于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故A正确;
B、物体热胀冷缩现象,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间距离发生了变化,故B正确;
C、甲醛有毒,所以不能甲醛溶液浸泡海鲜食品来保鲜,故C错误;
D、羊毛绒和棉线燃烧后的气味不同,可以鉴别,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研究和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明确基本化学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化学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请用所学化学知识回答.
(1)H、C、O、Ca、Cl是初中常见的几种元素,请选用其中的元素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的化学式:
①人体胃液中含有的酸是HCl; 
②用作补钙剂的盐是CaCO3
③产生煤炉中蓝色火焰的物质是CO; 
④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是CH4
(2)构建模型和构建知识网络是化学学习中重要的学习方法,某同学利用左手构建酸的性质知识网络,如图所示,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酸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都含有H+微粒(填符号).
②图中①的现象是变红色.
③如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盐酸的pH,则结果会偏大(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④氢氧化铝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Al(OH)3+3HCl═AlCl3+3H2O,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0.菱铁矿(主要成分是FeCO3)是炼铁的原料.现取20.0g菱铁矿,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测得固体质量与所加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已知:①FeCO3+H2SO4═FeSO4+CO2↑+H2O  
     ②菱铁矿中杂质不参加反应,且难溶于水.
请计算:
(1)20.0g菱铁矿中FeCO3的质量为11.6g.
(2)该反应中生成CO2的质量为4.4g.
(3)列式计算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结果准确到0.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7.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历时5年的考古发掘,已出土1万余件珍贵文物,创下多个“首次”和“考古之最”.
(1)考古中常用碳-14测定文物的年代,已知碳-14原子中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8,则碳-14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6.
(2)明矾常用于出土的漆木器脱水定形,明矾也常用于净水,明矾在净水中的作用是作絮凝剂,除去水中的悬浮杂质.
(3)“低氧气调链”技术是考古中的新技术,该技术是以低氧气调技术为依托,用洁净氮气作为保护气体,并通过智能检控设备及其他环节实现对文物所处空间氧含量等指标的持续稳定凋控.氮气用作保护气的主要原因是氮气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4)出土的文物中有大量的青铜器,青铜器表面有一层绿色物质[铜绿,化学式为Cu2(0H)2CO3].铜器表面形成铜绿,除与氧气、水有关外,还与二氧化碳有关,判断的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
(5)出土文物中有大量的铜钱.古代湿法冶铜的原理是“曾青(硫酸铜溶液)得铁化为铜”,该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Fe+CuSO4=Cu+FeSO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有三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无味气体:氮气、氧气、空气.请你选择一种最简便的方法将他们区分开来.(  )
A.带火星的木条B.铁丝燃烧C.燃着的木条D.红磷燃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在一次化学实验中,同学们将饱和硫酸铜溶液逐滴加到5mL饱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到以下异常实验现象:
实验序号滴加CuSO4溶液的量实验现象
第1~6滴有蓝色沉淀,但振荡后沉淀消失,形成亮蓝色溶液
第7~9滴产生蓝色沉淀,且沉淀逐渐增多,振荡后沉淀不消失,很快沉淀逐渐变黑色
在实验①中同学们根据所学初中化学知识判断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请你写出生成蓝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CuSO4+2NaOH═Cu(OH)2↓+Na2SO4
实验①中蓝色沉淀为什么消失?同学们继续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I.氢氧化铜在温度70℃-80℃时可分解生成氧化铜;
II.四羟基合铜酸钠[Na2Cu(OH)4]溶于水,溶液呈亮蓝色.
【猜想与讨论】小陶认为蓝色沉淀消失可能是氢氧化铜发生了分解.其他同学一致否定了他的猜测,理由是沉淀消失,形成亮蓝色溶液,而氢氧化铜分解产生的是黑色固体.
同学们交流讨论后,提出以下两种猜想.
猜想一:少许Cu(OH)2可溶于足量水中.
猜想二:Cu(OH)2可在足量NaOH浓溶液中溶解,溶液呈亮蓝色
【实验探究】为验证猜想,同学们用Cu(OH)2粉末(其它试剂可任选)设计如下实验.请你填写表中的空格.
实验序号实验方法与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将少许Cu(OH)2粉末加到5mL蒸馏水中,充分振荡沉淀不溶解,液体仍为无色猜想一错误
将少许Cu(OH)2粉末加入到足量氢氧化钠浓溶液中,充分振荡固体溶解,溶液呈亮蓝色猜想二正确
【结论与反思】(1)根据实验,并进一步查阅资料知道,氢氧化铜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生成
Na2Cu(OH)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aOH+Cu(OH)2=Na2Cu(OH)4
(2)根据实验可知饱和硫酸铜溶液与饱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依据的实验现象是蓝色沉淀逐渐变为黑色.
(3)写出氢氧化铜受热分解生成黑色固体的化学方程式Cu(OH)2$\frac{\underline{\;\;△\;\;}}{\;}$CuO+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8.构建知识网络是化学学习中的常用方法.下图是某同学在复习“我们身边的化学物质”时构建的知识网络,其中A、B、C、D、E分别表示非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酸、碱、盐中的某一种,“-”表示物质之间普遍能够发生的化学反应.
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从物质类别看,A物质属于金属氧化物;C物质属于碱.
(2)从反应基本类型看,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①④⑤⑥(填图中编号).
(3)写出任意一个符合序号③的化学方程式Fe+CuSO4=FeSO4+Cu.
(4)已知: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实质是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在水中解离出来的H+与OH-结合生成了H2O.据此分析:NH4NO3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的实质是它们在水中解离出来的NH4+与OH-结合而使反应发生;CaCl2溶液与Na2CO3溶液反应的实质是它们在水中解离出的Ca2+与CO32-结合而使反应发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如图形象的表示某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分子及其数目的变化.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和数目一定改变
B.该反应的生成物都属于氧化物
C.参加反应的A、B、C各原子的个数比为1:2:2
D.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置换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在空气中点燃镁条,镁不但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也会与氮气反应生成氮化镁(Mg3N2).某学习小组拟对镁在空气中燃烧后的固体混合物中氮化镁的质量分数进行测定,设计如下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
I.氮化镁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氨气;
II.碱石灰是固体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常用作干燥剂,不与NH3反应;
III.2NH3+H2SO4═(NH42SO4
Ⅳ.NH3 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
【实验步骤】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精确称量镁在空气中燃烧后的固体5.00g 放入锥形瓶中,称量装置C,连接好装置;
③关闭活塞K,打开A 中分液漏斗活塞,逐滴加入水,至样品恰好完全反应;
④打开活塞K,鼓入空气;⑤再次称量装置C.
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下列问题的探究:
(1)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及现象是:关闭活塞K及分液漏斗活塞,双手手掌紧贴锥形瓶外壁,观察C瓶中有气泡产生,说明该装置不漏气;
(2)装置B和装置D的共同作用是吸收水分,防止装置中气体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水分进入C瓶;
(3)实验步骤④鼓入空气的作用是使产生的氨气全部进入C瓶被浓硫酸吸收;
(4)若装置C 增重0.34g,固体混合物中Mg3N2的质量分数为20%;
(5)实验证明此方法测定的结果偏低,可能原因是部分氨气溶于水中不能完全排出(写一条).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