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6.下列变化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蒸发食盐水得到水和食盐B.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C.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D.蒸发液态空气制得氮气和氧气

分析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其特点可总结为“一变多”,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A、蒸发食盐水得到食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石蜡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不符合“一变多”的特征,不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C、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是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正确.
D、蒸发液态空气制得氮气和氧气,属于物理变化,不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解反应的特征(“一变多”)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2.实验室欲测定一瓶标签破损的稀H2SO4的溶质质量分数.现取10g稀硫酸样品,将5%的NaOH溶液逐滴加入到样品中,边加边搅拌,随着NaOH溶液加入,溶液液的pH的变化如图所示.试回答:
(1)a点溶液中含有的离子有Na+、H+、SO42-
(2)当pH=7时,消耗NaOH溶液中NaOH的质量为0.8g.
(3)计算生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数点后保留一位小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关注健康,预防疾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缺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
B.当人摄入油脂时,容易患心脑血管病和肥胖症
C.人体中的无机盐主要从食物中摄入
D.铁、铜、铝、氟是人体中的微量元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0.对知识进行对比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现有下列六种气体:①氧气;②氮气;③氩气;④一氧化碳;⑤二氧化碳;⑥二氧化硫,请你比较分析后,把符合以下要求的物质序号填写在横线上.
(1)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是⑤;
(2)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③;
(3)制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是②;
(4)容易造成酸雨的是⑥;
(5)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④⑥;
(6)含氧分子的是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科学理论的建立要有一个又一个的证据.在研究原子结构的历史进程中,卢瑟福揭开了原子世界一个又一个的奥秘.请回答:
(1)1911年,卢瑟福等人进行了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核)散射实验,用一些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而极少数α粒子发生反弹.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C.
A.多数α粒子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核的体积很小
B.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角度偏转,说明原子核带负电
C.极少数α粒子发生反弹,说明原子核的质量很大
(2)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2种微粒从氮原子被打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打出的微粒一定是质子.
(3)从原子变化上看,上述核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不同点是原子发生了改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1.下列变化或叙述,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DF,属于化学变化的是BG,属于物理性质的是CH,属于化学性质的是E.
A.灯泡通电后亮了    B.木柴燃烧    C.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D.石蜡熔化
E.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   F.水结冰    G.食物腐烂变质    H.铁能导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8.根据下列装置图(A-E)回答:
(1)①若用加热固体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来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应选用图中的发生装置A,收集装置C;文字表达式为氯酸钾$→_{加热}^{二氧化锰}$氯化钾+氧气;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
②若用加热固体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文字表达式为高锰酸钾$\stackrel{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指出该图的错误之处试管口没有棉花.
(2)若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B 文字表达式为过氧化氢$\stackrel{二氧化锰}{→}$水+氧气.
(3)如果用图F所示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从b(填“a”或“b”)端管口通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5.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大胆改进,分别设计了以下两种装置,如图I和图Ⅱ,图Ⅱ选用容积为30mL(规格为18mm×180mm)的试管作反应容器进行实验,均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请你对比分析下面图I、图Ⅱ的实验,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Ⅰ实验中观察到的红磷燃烧的现象是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充分反应并冷却后水被倒吸入广口瓶中,约占原瓶内空气体积的$\frac{1}{5}$,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stackrel{点燃}{→}$五氧化二磷;
(2)表是图I实验中记录的数据:
集气瓶的容积(mL)实验开始时量筒内水体积(mL)实验结束时量筒内水体积(mL)
1506037.5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5%;
(3)图Ⅰ实验中,下列操作过程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分析正确的是CD(填序号);
A.弹簧夹没夹紧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小
B.燃烧匙内盛放过量的红磷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大
C.没等装置冷却就打开弹簧夹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小
D.点燃红磷伸入瓶中时,没有立即塞紧瓶塞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大
(4)图Ⅱ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①点燃酒精灯; ②撤去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③将少量红磷平装入试管中,将规格为20mL的注射器活塞置于10mL刻度处,并按图Ⅱ中所示的连接方式固定好,再将弹簧夹紧橡皮管; ④读取注射器活塞的数据;⑤连接仪器并检查装置气密性;你认为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⑤③①②④(填序号)
(5)图Ⅱ实验中,若操作均正确,注射器活塞注最终停止在4mL刻度处.
(6)图Ⅱ实验中,若上述步骤③中,未用弹簧夹夹住橡皮管,其它步骤都不变,则实验过程中注射器的活塞将先向右(填左或右,下同)移动,后向左移动,最终活塞会停留在2mL刻度处.
(7)对比图Ⅰ和图Ⅱ,下列分析正确的是BC(填序号).
A.图Ⅰ和图Ⅱ都能粗略的测出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
B.图Ⅱ实验中,没有白烟逸出,更环保;
C.图Ⅱ实验中装置始终密闭,避免红磷放入瓶中时空气逸出,实验结果更准确;
D.实验中红磷的用量越多,实验测量结果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2011年10月,“碳捕集与封存国际论坛”在重庆召开,重庆合川介绍了把CO2压缩、液化后封存在泥岩中的办法.关于封存CO2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CO2分子间有间隔B.CO2气体较易液化
C.CO2不是导致酸雨的主要气体D.温室效应就是由CO2造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