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根据如图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可用蒸发溶剂结晶的方法除去KNO3中混有的少量KCl

B.20℃时,将40 g NaCl加入100 g水中,充分搅拌后得到140 g溶液

C.分别将等质量的饱和KNO3溶液和饱和NaNO3溶液由80℃降温至20℃,均析出晶体,前者析出晶体较多

D.分别将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KNO3溶液和NaNO3溶液由80℃降温至20℃,均析出晶体,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仍相同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精英家教网2008年5月26日上午,北京奥运圣火在我市传递.奥运祥云火炬在工艺上采用了高品质的铝合金外壳和中空塑件设计.请根据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1)铝合金材料中的铝是通过下列反应制得的:
2A12O3(熔融)
 电解 
.
 
4Al+3O2↑.其中,冰晶石作熔剂,可使Al2O3更易离解成自由离子.冰晶石的化学式为Na3AlF6,则其中氟元素的化合价为
 

(2)祥云火炬所用的燃料是丙烷(化学式为C3H8),它与甲烷(CH4)、丁烷(C4H10)属于同一系列的有机物--烷烃.烷烃系列中还有戊烷(C5H12)、己烷(C6H14)等许多物质.根据上述几种烷烃的化学式与名称,可知分子中含两个碳原子的烷烃的化学式是
 
,所有烷烃中含氢量最高的物质是
 

(3)丙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4)若将丙烷完全燃烧后产生的CO2气体,通入一定量的澄清石灰水中,产生的沉淀与通  入CO2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则产生沉淀的最大质量是
 
g,请计算原石灰水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已知:CaCO3+CO2+H2O=Ca(HCO32,Ca(HCO32易溶于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张南、棒棒和多多同学学习化学后知道,镁在氧气中燃烧会生成白色的氧化镁固体.但他在空气中点燃镁条时.却发现在生成的白色固体中还夹杂着少量的淡黄色固体及黑色颗粒.
提出问题:为什么固体会有其他颜色?
查阅资料:镁的几种化合物的颜色:
物 质 MgO MgCl2 Mg2N3 Mg(NO32 MgCO3 Mg(OH)2
颜 色 白色 白色 淡黄色 白色 白色 白色
棒棒同学认为不必查阅氯化镁的颜色,理由是
 

提出猜想:分析资料,张南认为淡黄色固体可能是由镁与空气中的
 
反应生成的;
实验探究:为了确定MgO以外的其他成分,张南、棒棒和多多设计实验证实了自己的猜想.张南设计的方案如图l:
精英家教网
  反应前镁带的质量 反应的固体产物的质量
第一次 2.4046g 3.8854g
第二次 2.4024g 3.8839g
第三次 2.4063g 3.8857g
分析:2.4024 g Mg在足量纯氧中燃烧,理论上应生成MgO
 
g.结合表中数据,可推断所得固体中,除MgO外
 
(填“存在”或“不存在”)其他物质.
棒棒设计的方案如图2:取少量所得样品于试管中,加少量水,出现白色沉淀,微热,发现有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生成,则此气体是
 
(填化学式),继续加足量水,仔细观察发现试管中除白色沉淀外,还有极少量的黑色不溶物.结合空气组成,棒棒推测样品中除MgO外还有
 

多多设计的方案如图3:先用足量的红磷做燃烧实验,冷却后,打开止水阀,结果发现烧杯中的水倒流人广口瓶中,倒流人的水的体积与广口瓶容积之比约为
 
,此时瓶中剩余气体的主要成分为
 
(填化学式);关闭止水阀,取出连带橡皮塞的燃烧匙.迅速塞上备用橡皮塞.向燃烧匙中加入镁带并引燃,取下备用橡皮塞,将燃烧匙迅速插入瓶中,并将橡皮塞塞紧.发现镁带继续燃烧,产生黄色火焰,冷却后,打开止水阀,结果发现烧杯中的水依然倒流人广口瓶中,多多的结论是
 

实验结论:根据三位同学的实验,最终得出正确结论是:固体由
 
组成.
反思与评价:通过上述实验,你对燃烧的新认识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1)下面是某化肥厂在一公共场所的围墙上做的广告:请仔细观察、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精英家教网
①碳酸氢铵(化学式为:NH4HCO3)是由
 
种元素组成的.
②碳酸氢铵的氮含量是指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根据所学化学知识,你认为此广告是
 
广告(填“真实”或“虚假”),判断的依据是
 

③碳酸氢铵受潮时在常温下就能分解,温度越高分解越快,因此保存时应注意:
 

(2)某同学帮父亲去一家生产公司购买化肥,该公司化学售价表如下:
肥料 尿素 硝铵 碳铵 过磷酸钙 硫酸钾 氯化钾
价格(元/吨) 1200 1000 350 250 800 650
他知道自己的庄稼生长不茂盛、叶色淡绿、茎叶细小,也出现了倒伏现象.能供买化肥的钱只有300元,该同学稍作思考便选择购买了两个品种的化肥,而且花钱最少,购得所需的营养成分总的含量最多,试问:精英家教网
①该同学的庄稼缺两种营养成分,它们是
 
;(填氮、磷、钾或微量元素)
②该同学买了碳铵化肥,则他买的另一种化肥是
 

(3)(4分)植物的生长需要营养元素,如图表示了土壤的pH和植物吸收这些元素的关系.栅栏越宽,营养元素的吸收率越高.
①当pH=4时,土壤显
 
性,在这种土壤中植物往往不能正常生长,这是因为
 

 

②如果施用一种能使作物根系发达、耐寒耐旱的肥料,当土壤的pH在
 
时,植物的吸收率较高.
(4)如果施用由硝酸铵和磷酸二氢铵组成的复合肥料,为了使营养元素能最大限度地被吸收,土壤的pH应该控制在
 

(5)碳酸氢铵[化学式NH4HCO3]可用作氮肥.在试管中加热碳酸氢铵能生成三种化合物,其中一种是氨气(化学式:NH3).请你根据所学知识.猜想另外两种生成物各是什么物质,并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将有关内容填在下表中).
猜想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6)请你参与某中学初三同学识别化肥的探究活动.他们从家中取来了五种化肥,分别是硫酸钾、氯化钾、碳酸氢铵、氯化铵和硝酸铵.
第一步:称取五种化肥各10g,分别研细.
第二步:取上述化肥各少量,分别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能嗅到气味的是三种铵盐.将下列硝酸铵和熟石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填写完整:2NH4NO3+
 
 
2NH3↑+2H2O.
第三步:另取三种铵盐各少量,分别盛于三支试管中,均滴入少量盐酸,无明显现象的是氯化铵和硝酸铵,有气泡放出的是碳酸氢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H4HCO3+HCl═NH4Cl+
 
+
 

第四步:另取氯化铵和硝酸铵两种铵盐进行识别,写出识别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第五步:取两种钾盐,分别在试管中配成溶液,各滴入几滴氯化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的钾盐是
 
,无明显现象的钾盐是
 

查阅资料:物质的溶解性
阴离子
阳离子
OH- NO3- Cl- CO32-- 备注:
“-”表示遇水分解了
NH+ 溶、挥
K+
Ba2+ 不溶
Ag+ - 不溶 不溶
(7)请根据如图要求,自编一道有关溶液的计算题,并进行解答.
精英家教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化学中有很多物质具有美丽的色彩.根据如图几种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回答(固体均不溶于水)下列问题.
(1)若胃液中含有 E,则 E 溶液溶质的名称是
氯化氢
氯化氢
;C 和 E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OH)2+2HCl═CuCl2+2H2O
Cu(OH)2+2HCl═CuCl2+2H2O
,基本反应类型属于
复分解
复分解
反应.
(2)若 E 的浓溶液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则 D 的化学式是
BaSO4
BaSO4
;由 A 制取 B 的化学方程式为:
CuSO4+Fe═Cu+FeSO4
CuSO4+Fe═Cu+FeSO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酸、碱、盐是有广泛用途的重要化合物.某化学活动小组的同学围绕这几类化合物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1)同学们打开盛浓盐酸和浓硫酸试剂瓶的瓶盖,立即就能把它们区分开来,这是为什么?
(2)如图是某试剂瓶标签上的内容.要把30 g这种浓硫酸稀释为40%的硫酸,需要水的质量为
 
g.稀释浓硫酸时,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请解释其原因.
浓硫酸(分析纯)
化学式:H2SO4      相对分子质量:98
密度:1.84g/cm3 质量分数:98%
(3)熟石灰是一种重要的碱,在工农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工业上首先是用大理石(主要成分碳酸钙)高温煅烧来制取生石灰,然后再用生石灰与水反应来制取熟石灰.请你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为探究一瓶氢氧化钠固体的变质情况,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该固体样品置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一种无色溶液,发现有气泡产生,说明该样品中含有碳酸钠,由此可确定该固体已发生变质.则无色溶液可能是
 

②为探究该固体中是否还有未变质的氢氧化钠,同学们又进行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已知碳酸钠的水溶液呈碱性,它的存在会对氢氧化钠的检验造成干扰.请根据图中部分物质的溶解性表(20℃)所提供的信息,将下表填写完整.
阳离子\阴离子 OH- NO3- Cl- SO42- CO32-
H+ 溶、挥 溶、挥 溶、挥
Na+
Ba2+ 不溶 不溶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或化学方程式

除去碳酸钠
取少量该固体样品溶于水配成溶液,滴加适量的
 
溶液,
充分反应后过滤

有白色沉淀生成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检验是否含有氢氧化钠 在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该样品中含有氢氧化钠
(5)若73 g质量分数为20%的盐酸与127g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中和,试计算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