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李老师在实验室制取了两瓶常见的无色气体,放置在试验台上,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A气体可能是
 
,推断的理由是
 
.B气体可能是
 
(写一种).
(2)请设计实验验证所推断的B气体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3)在实验室制取B气体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发生装置所需仪器的名称是
 
考点: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物质的检验、鉴别与推断
分析:(1)集气瓶倒放,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集气瓶正放,集气瓶内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并结合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密度分析判断;
(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据此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据反应原理书写方程式,并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判断所需仪器.
解答:解:(1)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集气瓶应该倒放,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密度都比空气大,应该正放,可知A可能是氢气,B可能是氧气或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若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若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说明该气体是氧气;
(3)若气体是 二氧化碳,实验室利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该反应不需加热,可用试管或锥形瓶作为反应容器,若用试管作为反应容器,还需要铁架台固定,均需要带导管的塞子;
故答案为:(1)氢气(或H2);集气瓶口向下放置,说明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氧气(或O2)【或者二氧化碳(或者CO2)】;
(2)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集气瓶中震荡(或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入集气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或木条复燃)气体是二氧化碳(或氧气)
(3)CaCO3+2HCl═CaCl2+H2O+CO2↑(合理均可);试管、铁架台、带导管的塞子(或锥形瓶、带导管的塞子).
点评: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收集方法的选择依据等知识是解答问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计算:水(H2O)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等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校课外活动小组,欲测定桂林七星岩洞内空气中CO2的体积分数(假设洞内空气中不含除CO2外的其他酸性气体).进行了如下实验:
(1)取样:他们准备从岩洞的底部取样,请你设计用广口瓶从洞中取回一瓶空气样品的方法:
 

(2)测定:用150mL的注射器从广口瓶中抽取100mL气样,按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①甲装置中石灰水的作用
 

②实验结束后,量筒内水的体积为99mL,此数据是
 
的体积数(用序号填写).
A.CO2     B N2和O2的混合物    C.空气中除CO2外的所有气体
(3)此洞作为景点,该如何降低洞内CO2的含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6.5克锌粒与93.7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请计算:
(1)可产生氢气的质量是多少克?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鉴别氧气、二氧化碳和空气三种气体最简单的方法是(  )
A、分别加入澄清的石灰水
B、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气体中
C、观察颜色
D、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气体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如图是某同学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装置图,请回答:
(1)该实验装置有何不足之处?会造成什么后果?应如何改进?
 

(2)反应后,A中的现象是:
 
,写出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B中的现象是:
 
,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物质在氧气里燃烧后,生成物中元素的化合价最高的是(  )
A、铁B、硫C、碳D、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硫、木炭、铁丝三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中,关于三个反应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是化合反应
B、生成物都是气体
C、都要发光、发热
D、硫和木炭在氧气中实验,瓶内放水的目的不一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生活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请你填空:
(1)在新农村建设中,许多家庭兴建沼气池.沼气的主要成分是
 

(2)为延长食品保质期,有些食品袋内放有一包“双吸剂”(主要成分是铁粉),这里“双吸剂”所吸收的两种物质指的是:
 

(3)餐具上的油污用加入洗洁精的水更易洗掉,洗洁精起
 
 作用.
(4)赣南的白钨矿的主要成分是钨酸钙(CaWOx),其中钨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则X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