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1.如图是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5% 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过程示意图,试回答:

(1)上述操作过程示意图中的错误有3 处,还缺少一个操作步骤是装瓶贴标签.
(2)B操作中实际称量氯化钠的质量是6.5 g(说明:1g以下用游码).放好砝码和游码后,向托盘上加氯化钠时,若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边,应进行的操作是继续向左盘加食盐.
(3)D操作应选用50mL 的量筒(从10mL、50mL、100mL中选择);量水时,量筒必须平放,视线要跟量筒中水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4)E操作的后果是易将温度计的水银球损破,从而污染溶液,E操作的目的是加快溶解.
(5)若B的操作是正确的.下列的错误操作可能导致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15%的是①④(填序号).
①C操作中有固体洒落               ②D操作中有少量水溅出
③E操作中有少量溶液溅出           ④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6)实验结束后,要对玻璃仪器进行洗涤.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是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示玻璃仪器已经洗干净.

分析 (1)根据配制溶液时的注意事项分析解答;
(2)据天平称量左物右码,放反了所称物体的质量就是砝码减游码进行计算解答;
(3)根据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求出蒸馏水的质量,进而确定所选量筒的规格,根据量筒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
(4)根据溶解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进行分析解答;
(5)根据溶液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来结合题给的选项进行选择;
(6)根据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解答.

解答 解:(1)根据图示可知:A中瓶塞正放;B中物和砝码放反;E中用温度计搅拌;还缺少一个操作步骤是装瓶保存,贴标签;故填:3;装瓶贴标签;
(2)溶质的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质量,则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50g×15%=7.5g.B操作砝码7g,游码0.5g,药品实际质量为:7g-0.5g=6.5g;放好砝码和游码后,向托盘上加氯化钠时,若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边说明取用的氯化钠少,所以再加氯化钠,故答案:6.5;继续向左盘加食盐;
(3)所需蒸馏水的质量=50g-2.5g=47.5g;水的密度为1g/cm3,根据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计算,V=47.5cm3=47.5mL;选取量筒时,尽量选用能一次量取的最小规格的量筒,所以量取47.5mL水应选用50mL的量筒,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故填:50mL;最低;
(4)E操作的后果是将温度计的玻璃泡碰碎;E操作的目的是搅拌,加速食盐溶解,故填:易将温度计的水银球损破,从而污染溶液; 加快溶解;  
(5)所取食盐质量偏小或所取水的体积偏大是导致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低的两个原因.若B操作正确,C操作有固体洒落会导致所取溶质偏小;把量好的水倒入烧杯时水测出导致水的体积偏小;溶液溅出对溶质的质量分数无影响;量取水时采取仰视而导致所取水的体积偏大;故填:①④;
(6)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是:内壁附着的水既不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故答案: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示玻璃仪器已经洗干净.

点评 本题考查了溶液的配制,完成此类题目,可以依据课本已有知识进行回答,所以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知识的储备,能够灵活的应用.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2011年2月13日多家电视台纷纷播放了一段“鞭炮扔进排污管,窖井盖被炸飞”的视频,这引起了某兴趣小组同学的思考:

【提出问题】:排污管里究竟有哪些气体?
【查阅资料】:
Ⅰ:排污管排放的污水中的有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发酵可能会产生CO、CO2、H2S、CH4等气体
Ⅱ:H2S气体能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黑色沉淀.
【作出猜想】:已知排污管里气体至少含有上述气体中的三种成分,他们的猜想如下:
猜想一:有CO、CO2、H2S;  
猜想二:有CO、CO2、CH4;  
猜想三:有CO、H2S、CH4
猜想四:有CO、CO2、H2S、CH4;  
猜想五…
【实验验证】:兴趣小组同学通过如下的实验探究排污管里气体的成分.
(1)①你作出的猜想五是CO2、H2S、CH4;②你认为简单而可行的收集排污道中气体的方法是将一装满水的集气瓶伸入排污管内,将瓶中的水倒掉,盖上玻片即可.
(2)兴趣小组同学共同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并进行探究(夹持仪器已省略).
①装置C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将二氧化碳气体除去(或避免二氧化碳气体对检验一氧化碳的干扰); 如果装置A有明显变化,则猜想二不成立;如果装置B有明显变化,则猜想三不成立.
②如果猜想一是正确的,则装置A中的现象是有黑色沉淀产生,装置B中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同时还要验证气体燃烧后的产物,其操作方法是迅速把烧杯倒过来,向烧杯内加入澄清石灰水(填物质名称)后振荡.
③如果要验证排污管中的气体是否有CH4,如图所示的装置有不足之处,还需要加一个干燥装置,该装置应放置在C、D(或D、C)两装置之间(用字母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通过对化学的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规律,请结合如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酒精灯②长颈漏斗
(2)实验室常用锌粒和稀硫 酸反应制取氢气.若用C装置和装置制取氢气,在有孔塑料板上放置的药品是锌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反应进行过程中,关闭该装置中的弹簧夹后,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
(3)王同学用足量稀硫酸与6.5g锌粒充分反应,请你帮他计算出产生氢气的质量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9.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整理课后实验桌时,发现有一瓶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塞橡皮塞,征得老师同意后,开展了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1】该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了呢?
【实验探究1】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溶液中滴加足量稀盐酸,并不断振荡.有气泡冒出该反应的方程式为
2HCl+Na2CO3═2NaCl+H2O+CO2↑,由此可知该氢氧化钠溶液一定变质了.
【提出问题2】该氢氧化钠溶液是全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呢?
【猜想与假设】
猜想1: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
猜想2:氢氧化钠溶液全部变质.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实验探究2】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1)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并不断振荡.有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碳酸钠.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Cl2+Na2CO3=CaCO3↓+2NaCl.
(2)取步骤(1)试管中的少量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氢氧化钠.
【实验结论】该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填“部分”或“全部”)变质.
【反思与评价】(1)氢氧化钠溶液露置于空气中容易变质,请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2NaOH=Na2CO3+H2O.
(2)在上述【实验探究2】中,小明提出可用氢氧化钙溶液代替氯化钙溶液,你认为该方案不可行(填“可行”或“不可行”).原因是因为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钠,这样无法确定(2)步骤的实验结论,得不出氢氧化钠部分变质的结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实验室需配制一定浓度的硝酸钾溶液.
(1)查阅硝酸钾溶解性.由图可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在该温度下配制硝酸钾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最大为24%(计算结果保留整数).
(2)计算.配制40g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所需硝酸钾的质量为4g,所需蒸馏水的体积为36mL
(3)称量.分别在天平左右两盘放上纸片,调节平衡后,A(填字母).
A.先移动游码到所需位置,再添加硝酸钾直到天平平衡
B.先添加所需的硝酸钾,再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平衡
(4)量取.量取所需蒸馏水要用到的仪器是图2中的BC(填字母).

(5)溶解.将称量好的硝酸钾和蒸馏水混合溶解.
(6)稀释.20℃时,将20mL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稀释成质量分数为4%的硝酸钾溶液.从表中找出需要用到的数据:g/mL.
硝酸钾溶液的密度(单位g/mL)
温度/℃
质量分数/%
204060
41.0231.0161.007
101.0631.0541.04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化学与我们的生产密切相关,请试用所学过的化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或做法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治疗胃酸过多可以服用含氢氧化镁的药物Mg(OH)2+2HCl═MgCl2+2H2O
(2)食品包装袋中的干燥剂(主要成分是氧化钙)有防潮作用CaO+H2O═Ca(OH)2
(3)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CaCO3+2HCl=CaCl2+H2O+CO2
(4)长期存放的氢氧化钠溶液,因保存不当而发生变质CO2+2NaOH=Na2CO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3.已知A、E、F是单质,B、C、D是化合物,它们分别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组成.其中B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D物质很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B和C,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1)则A、E的化学式为:AO2,EH2
(2)请你写出以下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A+F→CC+O2$\frac{\underline{\;点燃\;}}{\;}$CO2(合理即可);
D→B+CH2CO3═H2O+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20.在实验探究课上,老师给了同学们一包红色粉未,该粉末是铜粉和氧化铁粉中的一种或两种.同学们为了确定该粉末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并回答问题.
(1)【提出问题】假设l:红色粉末是铜粉;
假设2:红色粉末是氧化铁粉;
假设3:红色粉末是铜粉和氧化铁粉的混合物.
(2)【设计实验方案】同学们对实验作了如下设想和分析:取少量红色粉末放入硬质玻璃管中,通入一氧化碳片刻后加热至充分反应(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请你完成下表:
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结论
假设1成立
假设2成立
假设3成立
(3)【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及分析,确认假设3成立.
(4)【反思与评价】
①实验过程中,硬质玻璃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CO+Fe2O3$\frac{\underline{\;高温\;}}{\;}$2Fe+3CO2
②实验时通入一氧化碳片刻后再加热的原因是防止加热一氧化碳和空气的混合气体时发生爆炸.
③从环保角度看,上面的实验装置有不足之处,请你对该装置进行改进,具体措施是在b处用酒精灯点燃,或用塑料袋(气球)收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下列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用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B.玻璃窗破裂
C.自来水通过蒸馏变成可饮用的瓶装水
D.用活性炭除去冰箱中的异味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