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4.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两种元素的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种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
B.一个金属原子质量比一个氟原子质量小
C.金原子的中子数为197
D.氟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9

分析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利用一个小格中的信息可知原子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及名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解答 解:A、氟是非金属元素,金是金属元素,故A错误;
B、金的相对原子质量大于氟的相对原子质量,都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碳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的比值,所以一个金属原子质量比一个氟原子质量小,故B正确;
C、金原子的质子数为197,故C错误;
D、氟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7,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利用元素周期表来解答问题,学生应学会获取直接信息,明确一个小格中的元素符号、名称及不同位置的数字来解答接即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4.已知木炭粉(假设木炭粉中不含其他杂质)和Fe2O3在高温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兴趣小组同学对该实验进行如下探究.
I.生成固体组成分析
(1)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有黑色固体生成,小亮认为生成了铁粉,但小灵却有不同看法,理由是当固体中混有没有反应完的碳粉时,也是黑色.
(2)为进一步确定黑色固体成分,小欢将生成的固体溶于足量稀硫酸,若观察到固体全部溶解现象,则可以判断生成的黑色固体全部是铁.
Ⅱ.生成气体成分分析
提出假设:生成气体有以下三种可能的组成:
假设1:生成气体是二氧化碳;
假设2:生成气体是一氧化碳;
假设3:生成气体是生成气体是CO和CO2的混合物.
【设计实验】:为确定生成气体的组成,小组同学设计实验装置如图.
(1)实验中通入的气体是纯净干燥的N2,分析不通入空气的主要理由是BC(填序号).
A.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使石灰水变浑浊
B.空气中的氧气会和木炭粉反应生成CO或CO2而干扰实验结果
C.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蒸气会和木炭粉反应生成CO而干扰实验结果
(2)定性研究:若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OH)2+CO2=CaCO3↓+H2O.
(3)定量研究:现准确称取16.0g氧化铁与2.4g木炭粉混合,在上述装置中完全反应.测得剩余固体质量为11.2g.
【实验结论】处理上述实验数据测算,可知假设假设3符合实验事实.
拓展与延伸:合成氨工业生产中所用的α-Fe催化剂的主要成分是FeO、Fe2O3.当催化剂中FeO与Fe2O3的质量之比为9:20时,其催化活性最高.现以Fe2O3为原料制备上述催化剂,可向其中加入适量木炭粉,发生如下反应:2Fe2O3+C$\frac{\underline{\;高温\;}}{\;}$4FeO+CO↑.为制得这种活性最高的催化剂,应向240gFe2O3粉末中加入木炭粉的质量是3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5.小芳查阅资料得知:双氧水分解除了用二氧化锰还可用氧化铁等物质作催化剂,于是她对氧化铁产生了探究兴趣.
【提出问题】氧化铁是否也能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它是否比二氧化锰催化效果更好?
【设计实验】小芳以生成等体积的氧气为标准,设计了下列三组实验(其它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均忽略).
实验序号KClO3质量/g其他物质质量待测数据
1.5/
mFe2O3   0.5
1.5CuO  0.5
(1)上述实验应测量的“待测数据”是反应时间,m的数值是1.5.
(2)若实验②比实验①的“待测数据”更小(填“大”或“小”),说明氧化铁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
(3)将实验②反应后的固体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若称量得到0.5g红色粉末,再将红色粉末放入试管中,向其中倒入双氧水,观察到大量气泡(简述操作和现象 ).
【预期结论】氧化铁还能作氯酸钾的催化剂.
【评价设计】你认为小芳设计实验③和实验②对比的目的是探究氧化铁和二氧化锰哪一个催化效果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的是(  )
选项实验目的方案
A鉴别硝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钾溶液取样,滴加MgCl2溶液,观察现象
B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将粗盐研碎、溶解、过滤、蒸发
C除去KCl中的KClO3加入MnO2后再加热到固体质量不变
D检验氢气的纯度收集一试管气体靠近明火移开拇指点燃,听声音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向NaHCO3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至无气泡产生时,消耗稀硫酸20g,产生气体4.4g,称量反应后溶液总质量为115.6g.(2NaHCO3+H2SO4=Na2SO4+2H2O+2CO2↑)计算:
(1)NaHCO3中钠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3:48.
(2)所用NaHC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已知实验室中常用3%~5%的NaHCO3溶液来进行浓硫酸的事故处理,若用(2)中溶液(溶液质量、质量分数皆不变)来配制4.2%的NaHCO3溶液以备不时之需,需要向溶液中加100g(填“H2O”或“NaHCO3”)才符合要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下列一步完成的除杂方案(括号中为杂质)中,正确的是(  )
A.CO2(CO)--点燃B.CO2(HCl)--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C.CaO(CaCO3)--高温充分煅烧D.HCl溶液(CaCl2)--加过量的氧化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6.下列是一些实验装置,请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一中,两液体混合后所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2+Na2CO3═CaCO3↓+2NaCl;该实验能(填“能”或“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若反应后的溶液呈酸性,则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HCl;
(2)图二中,实验时,要先A(选填序号:A.通一会一氧化碳B.点燃酒精喷灯);右端的气球的作用是处理尾气;
(3)该整个实验过程说明一氧化碳具有的化学性质是可燃性,还原性和毒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3.运用溶解度表与溶解度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C 0 10 20 30 40
溶解度/g  氯化钠35 35.5 36 36.5 37
 碳酸钠 6 10 18 36.5 50
(1)图中表示氯化钠溶解度曲线的是B(填字母序号).
(2)在溶解度曲线图中找出表示A、B两种物质在某温度下溶解度相等的点,用P点标注在图上,并注明此时的温度和溶解度数值.
(3)40℃时,100g水中加入40gA物质,所得溶液是不饱和(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4)生活在盐湖边的人们习惯“冬捞碱,夏晒盐”,请解释“冬捞碱”的原理是碳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冬天温度低,碳酸钠溶解度变小,易结晶析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下列对一些事实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事实解释
A[木炭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反应物的量不同生成物可能不同
B双氧水能杀菌消毒而水则不能两种物质的分子构成不同
C公共场合吸烟会危害多数人的健康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D水银温度计受热时水银柱上升汞原子体积变大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