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5.某同学制取氧气,并回收提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流程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Ⅰ中应选用右图的发生装置是A.(填图1中“A”或“B”),收集较纯净的氧气所
需仪器有D、E、F、G.(填图2中仪器序号)

(2)步骤Ⅱ中加适量水的目的AC(填标号).A.提高实验效率 B.保证固体1全部溶解C.节约能源
(3)步骤Ⅲ中洗涤的目的是洗去二氧化锰表面的KCl溶液.
(4)步骤Ⅳ中的操作n的名称是蒸发结晶.
(5)实验结束后,理论上应回收到的二氧化锰质量为5g.

分析 (1)根据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需要加热解答;根据排水法收集的氧气较纯净解答;
(2)根据在回收提纯的过程中需要控制水的用量,是为蒸发时节约能源;
(3)步骤Ⅲ中洗涤的目的是洗去二氧化锰表面的KCl溶液解答;
(4)根据步骤Ⅳ中的操作n的名称是蒸发结晶解答;
(5)根据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解答.

解答 解:
(1)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需要加热,故选A;排水法收集的氧气较纯净,所需仪器有:D、E、F、G;
(2)在回收提纯的过程中需要控制水的用量,加入适量的水一方面为了缩短蒸发时间,另一方面为蒸发时节约能源;故答案:AC;
(3)步骤Ⅲ中洗涤的目的是洗去二氧化锰表面的KCl溶液;
(4)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实验结束后,理论上应回收到的二氧化锰质量为5g.
答案:
(1)A;D、E、F、G;
(2)A、C;  
(3)洗去二氧化锰表面的KCl溶液;
(4)蒸发结晶;  
(5)5.

点评 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实验的操作技能;理解过滤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体会过滤的原理在生活生产等社会实际中的应用.本题具有较大的综合性,在解答时需要涉及较多的基础知识,因此,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毅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学习化学的目的,不在于要成为化学家,重要的是要善于用化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从化学角度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用食醋浸泡可除去热水瓶内的水垢B.洗洁精去除油污是利用了乳化原理
C.硝酸铵可用于冷敷袋中D.氢氧化钠治疗胃酸过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在反应 A+B=C+2D中,已知20gA和16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0gC,且已知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6,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20B.32C.40D.3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为了探究CO2和NaOH确定发生了化学变化,某试验小组的同学设计出了下列A、B、C、D4种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装置C出现的现象为锥形瓶内的气球膨胀,产生实验现象的原因是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吸收了二氧化碳从而使装置内的压强减小.
(2)某同学质疑上述实验设计B,该同学质疑的依据是二氧化碳还能溶于水也跟水反应.
(3)为消除上述顾虑,我们可以通过做对照实验,具体的做法为将氢氧化钠换成水进行对比实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9.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来抽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2O2$\frac{\underline{\;MnO_2\;}}{\;}$2H2O+O2↑.
小明同学用“双氧水”清洗伤口时,不小心将“双氧水”滴到水泥地板上,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他想水泥块能否也可以做“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呢?于是他到附近建筑工地取回一些水泥块,先用蒸馏水浸泡、冲洗、干燥,并进行以下探究.
【猜想】水泥块能做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验证】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实验一在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口,放一个带火星的木条木条不复燃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分解速率慢
实验二在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水泥块,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复燃水泥块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结论】水泥块能做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讨论与反思】小芳认为仅凭上述两个实验还不能证明水泥块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她认为还需要增加两个探究:①水泥块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是否有变化,②水泥块的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是否有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如图为某同学设计的探究分子特征的实验装置,己知:浓氨水显碱性,易挥发出氨气.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酚酞遇碱溶液会变红.请按要求完成系列问题:
(1)滴入适量浓氨水后,观察到酚酞试纸变红,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2)放入少量生石灰的作用是与水反应放热,使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3)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缓解容器内的压力,防止氨分子散失到空气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鉴别氧气、二氧化碳和空气的最简便方法是(  )
A.观察颜色和闻气味B.用燃着的木条
C.用带火星的木条D.用澄清的石灰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4.一次实验课上,甲、乙两位同学同时发现盛NaOH溶液的试剂瓶塞外有少量白色粉末.
【提出问题】白色粉末是什么呢?
【猜想与假设】①白色粉末是NaOH固体
②白色粉末是Na2CO3固体
③白色粉末是NaOH和Na2CO3的固体混合物
【查阅资料】Na2CO3溶液呈碱性,CaCl2和NaCl溶液均呈中性.
CaCl2+Na2CO3=CaCO3↓+2NaCl
【实验探究】为了探究上述猜想,两同学分别取该白色粉末于烧杯中,加水配制成溶液.
(1)甲同学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该实验说明猜想①不成立.(填序号)
(2)乙同学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CaCl2溶液后溶液变浑浊,过滤,往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变红,表明猜想③成立.
(3)用化学方程式解释NaOH变质的原因2NaOH+CO2 =Na2CO3+H2O.该事实说明NaOH溶液或固体都必须密封保存.
(4)要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的碳酸钠,所用的方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Na2CO3+Ca(OH)2═CaCO3↓+2NaOH
注意:若答对第(5)小题奖励4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60分
(5)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为证明二氧化碳气体可以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甲同学认为,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2滴无色酚酞溶液,再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可以通过酚酞溶液颜色的变化来证明反应的发生,你认为可以吗?说出原因不可以,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变红色.乙同学认为,将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倒入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拧紧瓶塞,振荡,可通过瓶子变瘪的现象来证明反应的发生,你认为可行吗?说出原因不可行,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也会出现相同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认识二恶英
1976年7月意大利塞维索一家化工厂爆炸,剧毒化学品二恶英扩散,使3.7万人中毒受害.事隔多年后,当地居民的畸形儿出生率大为增加.1999年震惊世界的二恶英公害事件发生在比利时,鸡肉、牛奶二恶英被污染,损失超过10亿欧元,导致了比利时政府内阁的集体下台.
二恶英中以2,3,7,8-四氯-二苯并对二恶英(2,3,7,8-TCDD)的毒性最强,它的化学式是C12H4Cl4O2,①熔点较高,为302~305℃;②极难溶于水,可以溶于大部分有机溶剂;③二恶英非常稳定,与酸碱不起反应,不易燃烧;④在500℃开始分解,800℃时,21秒内完全分解,它在一般环境下,氧化和水分解的速率非常低,在土壤内残留时间为10年;⑤是无色无味的固体物质;⑥有毒,其毒性是氰化物的130倍、砒霜的900倍,有“世纪之毒”之称.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已将其列为人类一级致癌物.
二恶英的发生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在制造含氯杀虫剂、除草剂、木材防腐剂、落叶剂(美军曾用于越战)等产品的过程中派生;二最主要的来源(占90%)是城市和工业垃圾焚烧,在对聚氯乙烯等含氯塑料的焚烧过程中,焚烧温度低于800℃会不完全燃烧,极易生成二恶英.二恶英随烟雾扩散到大气中,通过呼吸进入人体的是极小部分,更多的则是通过食品被人体吸收.以鱼类为例,二恶英粒子随雨落到江河湖海,被水中的浮游生物吞食,浮游生物被小鱼吃掉,小鱼又被大鱼吃掉,二恶英在食物链全程中慢慢积淀浓缩,等聚在大鱼体内的浓度已是水中的3000多倍了,而处于食物链顶峰上的人类体内将会聚集更多的二恶英.可怕的是一旦摄入二恶英就很难排出体外,积累到一定程度,它就引起一系列严重疾病.
2001年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抽样调查显示,所抽取的垃圾焚烧厂烟气二恶英超标率为57.1%,有的落后垃圾焚烧设施二恶英超标99倍以上.因此,环保部门号召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和处理,控制无组织的垃圾焚烧,通过采用新的焚烧技术,提高燃烧温度(1200℃以上),降低二恶英类的排放量.
请回答:
(1)2,3,7,8-四氯-二苯并对二恶英(2,3,7,8-TCDD)的化学性质包括③④⑥,物理性质包括①②⑤(以上两空填第二自然段的序号).
(2)2,3,7,8-四氯-二苯并对二恶英中含4种元素,各元素的质量比为C:H:Cl:O=72:2:71:16.
(3)作为一名具备一定科学素养的中学生,看到学校、村子或垃圾箱等处有人随意焚烧塑料垃圾时,你应该如何做?劝其熄灭燃烧物,并进行环保知识宣传.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