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如图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倾倒液体
B.
过滤
C.
蒸发食盐水
D.
    称量固体

分析 A、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C、根据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瓶口没有紧挨、瓶塞没有倒放、标签没有向着手心,所示操作错误.
B、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没有紧靠在烧杯内壁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鱼在水中可以生存,是因为氧气易溶于水
B.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C.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
D.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时,燃烧都是化学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3.Cu-Mg合金常用作飞机天线等导电材料.欲测定合金的组成(其他元素忽略不计),进行如下实验:取铜镁合金8g放入烧杯,将200g稀H2SO4分4次加入烧杯中,充分反应后,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记录如下.请计算:
次 数1234
加入稀H2SO4质量/g50505050
剩余固体质量/g6.85.64.64.6
(1)Cu-Mg合金中Cu的质量.
(2)求所加稀H2SO4的浓度.(写出计算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0.写出下列元素对应的符号或名称:
铝Al 汞Hg  锌Zn 钙Ca Si硅  Ba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7.请用相应序号正确表示相连化学符号中数字“2”的意义.
①CO32-     ②2H2       ③2Na+
(1)表示分子个数的是②.
(2)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①
(3)表示离子个数的是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pH试纸测得某雨水的pH为4.1,则可判定该雨水一定为酸雨
B.钠能与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钠
C.有盐和水生产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D.向某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则该溶液一定为碱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1921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发明了联合制碱法,为纯碱和氮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位科学家是(  )
A.张青莲B.李四光C.侯德榜D.华罗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下列变化中,肯定是化学变化的是(  )
A.伴随有发光发热的变化B.浓氨水敞口久置,质量减少
C.由铝原子变为铝离子D.物质发生爆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2.某化学课堂上同学们正在进行酸、碱、盐知识的探究,以下是教学片断,请你参与其中并认真填写空格.
【学生实验】将二氧化碳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CO2+Ca(OH)2=CaCO3↓+H2O(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无明显现象,两者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猜想假设】猜想①: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猜想②:两者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探究】
(1)小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A、B两个实验.实验现象:A中软塑料瓶変瘪,B中气球鼓起.
(2)小红认为小华的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容器内压强降低.小明同学却对此提出质疑,他认为小华的实验不严谨,其理由是二氧化碳还可与水发生反应,要得到科学严谨的结论,仍利用该装置,补做的对比实验是将两个装置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换成水进行实验.
(3)小宁设计的是通过检验生成物来验证猜想,请帮她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向B实验后的溶液
中加入稀盐酸
产生大量气泡证明了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反应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
【反思拓展】通过此探究实验,我们发现,对于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从验证反应物的减少和检验生成物两个角度来验证反应的发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