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右表提供的信息,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第二周期的Li、Be和B均为金属元素
B.Mg2+、H+ 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2和0
C.Na+ 和Al3+ 的核外电子数相同
D.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从左到右依次增多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补钙药品的部分说明书如下图所示。若人体对该药品中钙元素的平均吸收率为40%,按照说明书服用,每天实际被人体吸收的钙元素质量是
|
A.0.60 g B.0.48 g C.0.24g D.1.20 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人体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幼儿缺碘影响生长发育,造成思维迟钝.结合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碘原子的质量是126.9g
B.碘离子(I﹣)的核外电子数为54
C.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摄入越多越好
D.碘原子核外有5个电子层,参加化学反应时易失去最外层电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两种方法都正确的是
需区分物质 | 方法一 | 方法二 | |
A | 二氧化碳和氧气 | 澄清石灰水 | 燃着的木条 |
B | 硬水和软水 | 观察颜色 | 加明矾搅拌 |
C | 空气和氧气 | 用带火星木条检验 | 闻气味 |
D | 水和双氧水 | 加二氧化锰 | 观察颜色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1)右图是某品牌牙膏标签的部分内容,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①磷元素的符号 ;
②二氧化硅的化学式 ;
③硝酸根离子 ;
④2个氧原子 。
(2)为减少龋齿,制造口香糖时常用木糖醇(C5H12O5)代替蔗糖。一个木糖醇分子中有______个原子,木糖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其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5.2g木糖醇中碳元素的质量为______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A B C D E F
(1)图中标有a的仪器名称是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以高锰酸钾为试
剂利用此装置制取氧气时,还要做的改进是 ,其作用是 。
(3)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符号表达式为 ,若要制取并收集一瓶较干燥的氧气,应选用的装置组合为 (填字母),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为 。
|
根洁净的铜丝,实验前先将其绕成螺旋状,然后将其灼烧(Cu+O2→CuO)。改进后的发生装置如图F所示(己略去夹持装置)。
①铜丝绕成螺旋状的作用是 (填字母)。
A.收集到更多的02 B.加快反应速率 C.没有影响
②与装置B比较,改进后装置的优点是 。
(5)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强烈刺激性臭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溶于水形成氨水。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两种固体混合物来制取氨气。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如图G~J所示装置对氨气的制取、性质进行探究。
①装置I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氨气的性质,J处应选择的最佳收集装置为_________(填“K”、“L”或“M”)。
③装置H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请你根据提供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参与实验室气体制备的研究与实践。实验仪器如下图所示(导管、橡皮塞等未画出):
【实验药品】 5%双氧水、稀盐酸、稀硫酸、高锰酸钾、二氧化锰、大理石
【比较研究】 请填写下表。
制取气体 | 反应物的状态 | 反应条件 | 收集方法和依据 | |
氧气 | 固体 | 加热 | 排水集气法 | O2不易溶于水 |
二氧化碳 | 固体和液体 | 常温 | ______________ |
|
【实践研究】
(1)某同学选用a、b、d、g、j等组装制取和收集氧气的装置,该同学制氧气的反应的化学式达式是 。
⑵ 下列是某同学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部分实验操作,其中不合理的是 。
A.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加药品 B.先将导管伸入集气瓶,后加热试管
C.先固定试管,后放置酒精灯 D.实验结束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后熄灭酒精灯
⑶ 三位同学根据提供的实验仪器分别设计了下列三套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该反应的化学式达式为 。
A B C
他们对设计的装置相互进行了交流评价。其中反应过程可随时添加液体反应物的是
;能够控制产生气体的速度和量的装置是 。
【反思小结】气体制取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
发生装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
收集装置--气体的 、气体的 和该气体能否与空气或水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