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氯酸钾中含有(  )
A.三个氧元素B.三个氧分子C.氧元素D.三个氧原子

分析 根据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氯酸钾属于纯净物,故不会含有氧分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氯酸钾中只有氯酸钾分子进行解答.

解答 解:A、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故选项错误;
B、氯酸钾属于纯净物,故不会含有氧分子,故选项错误;
C、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氯酸钾中含有钾、氯、氧三种元素,故选项正确;
D、氯酸钾中只有氯酸钾分子,氯酸钾分子中含有氧原子,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 明确元素组成物质,元素只能论种,不能论个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在下列物质中选择适当物质填空(填字母):
A.空气    B、二氧化硫    C.红磷    D.五氧化二磷    E.水    F.氧气    G.氮气
(1)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F;
(2)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B;
(3)在氧气中反应,产生大量白烟的是C;
(4)属于混合物的是A;
(5)属于易燃物的是C;
(6)空气中按体积计算含量最高的是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下列变化中前者物理是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
A.食盐溶于水,火药爆炸B.镁带燃烧,铁生锈
C.铁丝拉长,电灯发光D.铜绿受热变黑,水结成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化学改变世界的途径是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厨房里的下列操作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刀切蔬菜B.包制饺子C.酿造米酒D.磨制豆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6.在五氧化二磷、氯酸钾、氧气、碳、空气、汞等六种物质中:五氧化二磷、氯酸钾、氧气、碳、汞是纯净物;空气是混合物.在这些纯净物中,氧气、碳、汞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五氧化二磷是由二种元素组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6.蜡烛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由此你可推出蜡烛肯定含有哪些化学元素?碳元素和氢元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在一堂化学实验课上,老师为每组同学分别提供了一瓶氢氧化钠溶液,让他们用1%的稀盐酸来测定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以下是几组同学的设想及做法:
(1)甲组同学的实验如图1所示:在烧杯中加入5g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用滴管慢慢滴入1%的稀盐酸,并不断搅拌,至溶液颜色恰好变为无色为止.

请回答:
①酚酞溶液的作用是判断反应是否恰好完成;
②边滴加稀盐酸,边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使反应物充分接触,完全反应.
③当溶液颜色恰好变为无色时,共用去了稀盐酸7.3g,则甲组这瓶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用百分数表示).
(2)乙组同学的设想是: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用滴管慢慢滴入1%的稀盐
酸,并不断搅拌,通过用pH试纸多次测定溶液pH的办法,达到实验目的.
①下列使用pH试纸的方法正确的是AC(填字母).
A.将pH试纸剪成几段节约使用
B.将pH试纸直接插入待测液中
C.将pH试纸放在干净的白瓷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
D.将pH试纸润湿后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
②由于用pH试纸需多次测定,较繁琐,且所测数值不够精确.在老师指导下,乙组同学取了5g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了数字化实验,由计算机描绘出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图象(简单表示为图2).
请回答:图中a点表示的含义是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b点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有Na+、H+(填离子符号);乙组同学要计算出本组这瓶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除了要用到已有数据外,你认为还需要的数据是稀盐酸的密度.
(3)丙组同学在滴加稀盐酸一段时间后,发现溶液中有少量气泡产生.这一“异常现象”激起了他们的探究欲望,通过实验证明:该组用的这瓶氢氧化钠溶液已经部分变质.
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变质的原因CO2+2NaOH═Na2CO3+H2O;若要除去溶液中变质生成的杂质,请简要写出你的实验方案:加适量澄清石灰水(或氢氧化钡溶液),过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0.已知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微小粒子,按要求填写下列空格:
不显电性的是分子、原子、中子,可直接构成物质的是分子、原子,带正电的是质子,带负电的是电子,构成原子核的粒子是质子、中子、电子,质量大约相等的是质子、中子.在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粒子是质子、电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1.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可以或不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可以或不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