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探究性学习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某化学活动小组进行如下探究.
【探究一】探究金属的反应规律,在室温条件下进行如图1所示实验.
已知:试管内的镁条和铁片表面均被打磨洁净,且形状、大小相同,同时加入等质量和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
(1)若比较镁和铁的金属活动性,观察到的现象是
 
,说明镁的活动性
 
铁的活动性.
(2)若比较相同时间内镁、铁与稀硫酸反应放出的热量的多少,长颈漏斗中的现象是
 

(3)若实验所用的金属均过量,则甲装置中产生的H2的质量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装置中产生的H2质量.
【探究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
如图是甲、乙两组同学分别设计的质量守恒定律的两个验证实验.根据如图2所示进行思考回答(假设甲、乙两组药品混合前质量均为m前、混合后质量均为m后).
(1)甲组药品混合前、后质量关系为m
 
(填“=”、“<”、“>”)m,原因是
 

(2)乙组药品混合前、后质量关系为:m=m,乙组同学认为实验成功,你认为该实验
 
(填“能”或“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原因是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探究一】(1)金属越活泼,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时速率越快,产生的气泡越多;
(2)考虑镁反应快放热多,因此甲中长颈漏斗里的液面上升得更快;
(3)当金属过量时,与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决定于酸的质量;
【探究二】(1)根据甲装置的特点是敞口装置进行分析失败的原因及改进的措施;
(2)根据质量守恒定适用于化学反应进行分析;
解答:解:
【探究一】(1)因为镁比铁活泼,所以分别于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时,镁和稀硫酸产生气泡的速率比铁和稀硫酸产生气泡的速率快.
(2)如图1所示实验的目的是:比较镁、铁分别与盐酸反应放热速度;因为镁反应快放热多,因此甲中长颈漏斗里的液面上升得更快.
(3)若镁和铁均过量,则装置甲中产生的H2的质量等于装置乙中产生的H2质量.
①【探究二】(1)由于甲装置是敞口的装置,产生的二氧化碳从烧杯中逸出,总质量减少;改进此装置的方法是:将烧杯改成密闭容器;
(2)质量守恒定适用于化学反应,因为乙组的两种药品未参加化学反应,所以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故答案为:
【探究一】(1)镁和稀硫酸产生气泡的速率比铁和稀硫酸产生气泡的速率快,大于.
(2)因为镁反应快放热多,因此甲中长颈漏斗里的液面上升得更快.
(3)等于.
【探究二】(1)>,由于甲装置是敞口的装置,产生的二氧化碳从烧杯中逸出,总质量减少.
(2)不能,两种药品未参加化学反应
点评:本题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验验证和实验装置的选择,所以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和根据反应特点,即反应物和生成物中是否有气体或者烟雾,选择什么样的装置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用来测定空气成分的方法很多,图1所示的是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测定方法.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观察到的现象
 
 

(2)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
 

(3)实验结论
 

(4)实验完毕,若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与理论值有差距,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5)某同学对实验进行反思后,提出了改进方法(如图2所示 ),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实验探究是化学的灵魂,请你参与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探究活动.
Ⅰ.制取氧气方法的分析

(1)写出A、B装置中标号仪器名称:①
 
;②
 

(2)写出一个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3)用B装置制取氧气的优点是
 

(4)上述两种方法中,更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填“A”或“B”).
Ⅱ.制取二氧化碳原料的选择
(1)实验室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CaCO3)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过程中,同学们提出了下列问题并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实验.
[问题一]能否用稀硫酸与块状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实验一]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A中不断产生气泡,固
体逐渐减少,有少量固体
剩余.
B中开始有少量气泡产
生,反应很快停止.
[分析一]实验室
 
(填“能’,或“不能”)用稀硫酸与块状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问题二]能否用粉末状的石灰石、碳酸钙粉末或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A中迅速产生大量
气泡,固体很快减少,
有少量固体剩余.
B、C中都迅速产生
大量气泡,固体很快
消失.
[分析二]实验室不选用石灰石粉末、碳酸钙粉末或碳酸钠粉末制取二氧化碳的理由是
 

[结 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原料通常用块状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Ⅲ.拓展与反思
通过探究活动,你认为选择实验方法时应考虑的因素有
 
(写一种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为了更好掌握物质的性质规律,对物质的分类是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不同物质有不同的分类标准.有如下六种物质,请从物质的组成、状态、是否可再生三方面中的一种进行分类,要求被分类的物质不少于三种(填物质的序号):①氢气②天然气③煤④乙醇⑤石油⑥沼气
分类标准(1)
 
,共包括物质的为(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张南同学为测定某赤铁矿样品中氧化铁的含量,取10g此样品,分五次向其中加入稀硫酸使之充分反应(假设样品中杂质不与稀硫酸反应,也不溶于水).每次加入的稀硫酸质量及测定剩余固体的质量,记录数据如下表: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l0l0l0l0l0
剩余固体质量/g8.46.85.23.63.6
请认真分析表中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表示样品与稀梳酸恰好完全反应的是上表中第
 
次操作;
(2)写出样品中氧化铁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列出充分反应后求解生成水质量(X)的比例式为
 

(4)样品中氧化铁的含量为
 

(5)假设第四次实验结束后,向所得混合物中入ag水,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硫酸铁溶液,则a的数值为
 

(6)若实验用98%的浓硫.酸配制上述所用稀硫酸(50g),需要浓硫酸的质量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小明同学在上“铁丝在空气中红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的这节课时,因为身体上的原因,听讲不太好,老师讲的有些问题没有弄清楚.希望同学们给与解答:

(1)螺旋状铁丝的末端系一根火柴的作用是
 

(2)点燃火柴后,铁丝插入集气瓶中的适宜时刻和方法是
 
 

(3)小明只记得老师说该反应是放出大量热的,他想知道在这个实验中从哪方面或现象上能够了解到是放热的
 

(4)小明对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为什么会火星四射进行了探究.下表是他将纯镁条和不同含碳量的铁丝(镁条和铁丝直径均为0.1mm)放入氧气中燃烧时的实验现象记录.请你分析回答:
物质 镁条 含碳0.05%铁丝 含碳0.2%铁丝 含碳0.6%铁丝
燃烧时的现象 剧烈燃烧,发出耀眼
的白光,无火星
剧烈燃烧,
极少火星
剧烈燃烧,
少量火星
(未填)
①你认为表中未填的实验现象是
 

②造成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的主要原因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小明在购买氢气球时,看到摊主正在把废旧铝锅碎片投入盛有某种液体的铁制容器中,盖上容器盖子后,氢气就从导管口出来.
(1)这种液体到底是什么?小明认为铁制容器中的液体肯定不是稀硫酸或盐酸.其理由是
 

小明向老师请教,老师没有直接告诉答案,而是在实验室配制了一种液体后,对小明说:铁制容器中装的就是这种液体,它是一种常见化合物的溶液.还提供了相关信息,请小明自己动手探究.
提供的信息:许多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都会使火焰呈现特殊的颜色.
如:钾--紫色;钠--黄色;钡--黄绿色;钙--砖红色.
下表是小明的实验步骤和现象记录:
序号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观察溶液 无色液体
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另取少量溶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 火焰呈现黄色
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先滴加硫酸铜溶液,再滴加稀盐酸 先有蓝色沉淀生成,加入稀盐酸后沉淀消失,无其它明显现象
回顾与解释:
(2)在步骤④中,小明加入稀盐酸的目的是防止
 
离子的干扰.
(3)小明通过实验,可得出该溶液中的溶质是
 

小明对结果还有疑惑,因为课本上没有介绍过铝和这种溶液反应的原理,他通过百度查到了金属铝的这种特殊性质,并做了验证实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请结合图所示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装置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
 
、b
 

(2)写出一个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属于
 
反应(选填“化合”、“分解”或“置换”).根据该反应原理,可选用图中
 
(填标号,下同)与
 
组装一套制取氧气的装置.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你所组装的上述制取氧气的装置
 
(选填“能”或“不能”)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理由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①分子  ②原子  ③质子  ④中子  ⑤电子⑥离子(包含阳离子、阴离子)⑦原子序数等微粒中,选出符合条件的粒子用序号填空.
(1)能直接构成物质的是
 

(2)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3)在化学变化中,最小的是
 
;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4)带正电荷的是
 
,带负电荷的是
 
,不显电性的是
 

(5)一般氢原子不含有的是
 

(6)原子中
 
数目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