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8.某课外活动小组在学习了书本“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知道P2O5不能随便排放在空气中,否则会对空气造成污染,所以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
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内共有50mL空气,如图.然后给装有红磷的玻璃管加热.同时交替推动两个注射器的活塞,至玻璃管内的红磷变成白烟,且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停止加热后,待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内.
请根据你对上述实验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结束后,注射器内的气体体积理论上应该减少约10 mL.
(2)在实验的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的目的是使注射器内的氧气充分与红磷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P+5O2$\frac{\underline{\;点燃\;}}{\;}$2P2O5

分析 (1)根据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计算.
(2)根据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能使气体与红磷充分接触回答前一空;根据红磷与氧气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的性质书写方程式.

解答 解:(1)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z约为21%,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内共有50mL空气,则氧气的体积为50mL×21%≈10mL.
(2)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能使气体与红磷充分接触,以便耗尽装置内的氧气;红磷与氧气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方程式为4P+5O2$\frac{\underline{\;点燃\;}}{\;}$2P2O5
故答案为:
(1)10;
(2)使注射器内的氧气充分与红磷反应;4P+5O2$\frac{\underline{\;点燃\;}}{\;}$2P2O5

点评 空气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在中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要注意测定原理、实验关键、现象和结论、装置的评价和改进等内容的考查.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8.A、B、C、D均含有同一种元素,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略去).
已知A属于氧化物,其相对分子质量为56,A与水化合得B,C是白色难溶固体.则A的一种用途是改良酸性土壤,由D转化为C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下列离子组能在PH=11的水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Cl-、NO3-、K+、Na+B.Cl-、SO42-、Na+、Ag+
C.SO42-、NO3-、K+、H+D.Ba2+、Cl-、K+、CO3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6.某校学生用碳酸钠溶液鉴别稀盐酸、食盐水和澄清石灰水.请你帮他完成下列实验探究.
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分别用A,B,C三支试管取样,然后各加入适量碳酸钠溶液A中无明显现象
B中产生气泡
C中产生沉淀
A中的物质是食盐水
B中的物质是稀盐酸
C中的物质是澄清石灰水
写出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Ca(OH)2═CaCO3↓+2NaOH.
【发现问题】如何处理上述废液才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思考与分析】应先对废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后制定方案.
【实验与探究】
(1)甲同学将所有废液倒入乙洁净烧杯中,静置后得到上层清液.
(2)取少量清液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中性),出现白色沉淀,静置 后向溶液再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为红色.由此现象说明甲同学所得上层清液中一定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一定没有氢氧化钙(填物质名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3.酸、碱、盐是有广泛用途的重要化合物.某化学活动小组的同学围绕这几类化合物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1)右图是某试剂瓶标签上的内容.要把10 g这种浓硫酸稀释为20%的硫酸,需要水的质量为39g.稀释浓硫酸时,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请解释其原因浓硫酸的密度比水的大,并且浓硫酸在溶解的时候要放出大量的热,放出的热足以使水沸腾,而引起酸液的迸溅,所以为了防止酸液迸溅引起危险,而应该将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2)为探究一瓶氢氧化钠固体的变质情况,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该固体样品置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一种无色溶液,发现有气泡产生,说明该样品中含有碳酸钠,由此可确定该固体已发生变质.则无色溶液可能是盐酸.
②为探究该固体中是否还有未变质的氢氧化钠,同学们又进行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已知碳酸钠的水溶液呈碱性,它的存在会对氢氧化钠的检验造成干扰.将下表填写完整.
实验目的实验操作现象结论或化学方程式

除去碳酸钠
取少量该固体样品溶于水配成溶液,滴加适量的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有白色沉淀生成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BaCl2=BaCO3↓+2NaCl
检验是否含有氢氧化钠在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  该样品中含有氢氧化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3.从C、H、O、Na四种元素中,选出有关元素,按下列要求组成化合物
(1)可溶性碱NaOH;(2)金属氧化物Na2O;(3)酸H2CO3
(4)盐Na2CO3;(5)既不与酸反应,也不与碱反应的氧化物CO或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0.2015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研制的抗疟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请回答:
(1)早在东晋时期名医葛洪的著作《肘后备急方》中就有抗疟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里的“水”作溶剂(选填“溶质”或“溶剂”).
(2)上述水煎青蒿治疗疟疾,药性很不稳定,效果很差.屠呦呦改用乙醇控温60℃,药效显著提高.经过多次提取失败后,1971年屠呦呦用一种更适宜的物质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这种适宜的物质是C
(填下表中的编号).
编号ABCD
物质丙醇煤油乙醚四氯化碳
沸点/℃97.4180~310℃34.576.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6.我们知道有多种途径可以获得氧气.如:A.电解水    B.分离液态空气C.加热高锰酸钾         D.分解过氧化氢  E.▲
(1)相信你在E处还可以写出另一种制取氧气的方法(写化学方程式)2KClO3$\frac{\underline{MnO_2}}{△}$2KCl+3O2
(2)若用图1装置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  ①试管   ②集气瓶;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frac{\underline{\;\;△\;\;}}{\;}$K2MnO4+MnO2+O2↑.实验结束,停止加热时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其理由是防止发生倒吸,炸裂试管,此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变成了浅紫红色,你认为产生该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试管口没有放一团棉花;
(3)若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供选用的装置如图2:要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甲(选填“甲”或“乙”); 
(4)若用丙装置干燥生成的氧气,丙中盛放能吸水的浓硫酸,气体应从a(选填“a”或“b”)端导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7.洗涤剂去油污的原理是乳化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