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8.为探究气体X的组成;某兴趣小组进行如图所示实验(固定装置未画出)
【资料在线】
(1)加热条件下,气体X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水和氮气.
(2)碱石灰为固体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不与气体X反应.
无水氯化钙可吸收气体X.
(3)本实验条件下,氮气密度为1.15g•L-1,装置内空气中的水与二氧化碳对相关数据测定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实验步骤】
(1)连接仪器,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2)取一定量氧化铜,准确称得其质量为2.40g.
(3)按图所示装入药品,测量并记录相关数据Ⅰ(见表).
(4)连接A、B、C装置,将气体X缓缓通入一段时间后,连接上D装置,读数后开始加热.当A装置中氧化铜反应完全,停止加热,继续通入气X至玻璃管冷却,再次测量并记录相关数据Ⅱ(见表).
【实验装置】

【相关数据】
 数据编号
测量项目
玻璃管(含药品)的质量/g52.4051.92
B装置(含药品)的质量/g102.00102.54
氮气的体积/mL/243.5
【回答问题】
(1)B装置中氧化钙吸水的原理为CaO+H2O=Ca(OH)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实验过程中,当观察到,说明氧化铜已反应完全,停止加热,继续通入气体X至玻璃管冷却的目的是防止灼热的氧化铜被氧化和生成的水蒸气全部进入B装置内,使实验更精确.
(3)分析实验测量的数据,生成水的质量为0.54g,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为0.48g.
(4)通过计算推导出气体X的化学式NH3

分析 由题目的信息可知:B装置中的碱石灰为固体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不与气体X反应,因此只吸收水蒸气,增加的质量就是生成的水的质量:102.54g-102.00g=0.54g;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52.40g-51.92g=0.48g;由此推知,气体X中一定没有氧元素,因为0.54g水中氧元素的质量=0.54g×$\frac{16}{18}$=0.48g;B装置中氧化钙吸水的原理为: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实验过程中,当观察到量气管内液面不再下降,说明氧化铜已反应完全,停止加热,继续通入气体X至玻璃冷却的目的是防止灼热的铜被氧化;根据元素的质量比求x的化学式,有关的计算要准确.

解答 解:(1)B装置中氧化钙吸水的原理为: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故答案为:CaO+H2O=Ca(OH)2
(2)实验过程中,当观察到量气管内液面不再下降,说明氧化铜已反应完全,停止加热,继续通入气体X至玻璃冷却的目的是防止灼热的铜被氧化和生成的水蒸气全部进入B装置内;故答案为:量气管内液面不再下降;生成的水蒸气全部进入B装置内;
(3)B装置中的碱石灰为固体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不与气体X反应,因此只吸收水蒸气,增加的质量就是生成的水的质量:102.54g-102.00g=0.54g,0.54g水中氧元素的质量=0.54g×$\frac{16}{18}$=0.48g,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52.40g-51.92g=0.48g;故答案为:0.54;0.48;
(4)243.5mL=0.2345L,设气体x的化学式为NmHn,$\frac{氮元素质量}{氢元素质量}$=$\frac{14m}{n}$=$\frac{1.15g/L×0.2435}{0.54g-0.48g}$,$\frac{m}{n}=\frac{1}{3}$,所以x的化学式为:NH3
故答案为:NH3

点评 考点既考查了实验步骤的设计,又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有关的计算等,还对实验进行了评价,综合性比较强,有关的计算要正确.同学们要具体分析,综合掌握.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8.探究实验展示了化学的无穷魅力.我们在实验的过程中也提炼了许多探究方法.
【提出问题】小松想探究分子的运动速率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
【假设猜想】①分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运动速率越快;②分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查阅资料】已知浓氨水能挥发出氨气,浓盐酸能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二者接触反应会产生白烟(即氯化铵固体).
【设计实验】如图所示,在玻璃管两端分别放入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花团.
【实验现象】C处产生的白烟较多.
【解释与结论】(1)氨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氯化氢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由此可知,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运动的速率越慢(填“快”或“慢”).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3+HCl═NH4Cl,34g 氨与足量氯化氢反应,生成的氯化铵的质量为107g.
【拓展探究】小松在完成上述实验后,还想研究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他将等量的品红(一种红色颜料)分别滴入到等量的热水和冷水中,其实验现象如下所示.
实验过程冷水热水
开始红色扩散较慢红色扩散较快
长久放置最终均成为红色、均匀、透明的液体
(3)依据此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9.下表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根据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ⅢAⅣAⅤAⅥAⅦA
5    B

(10.80)
6  C

(12.01)
7  N

(14.01)
8  O

(16.00)
9   F

(19.00)
13  m

(26.98)
14  Si

(28.09)
15  P

(30.97)
16  S

(32.06)
n  Cl

(35.45)
(1)用m代表的13号元素的元素符号是Al,它属于第二周期的元素.
(2)氧元素的原子序数n等于8,它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00.
(3)氧、氟、硫、氯元素都属于非金属(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它们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是得(填“得”或“失”)电子,趋向于稳定结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6.小明同学去白云山旅游时,用瓶装了一些山下的泉水,带回实验室,在老师的指导下,按一定流程进行实验,制取蒸馏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取水后加入明矾的作用是促进水中的悬浮杂质沉降.
(2)进行过滤操作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D.
A.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B.漏斗下端管口要紧靠烧杯的内壁
C.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D.液面不要低于滤纸边缘
(3)向滤液中加入活性炭,利用其吸附性,除去水样中的色素和异味.
(4)在制取蒸馏水的过程中,在清水中加入消毒剂,其作用是杀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3.用化学符号表示:
(1)酸溶液中含有相同的离子H+
(2)硫酸铜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Cu2+
(3)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H2
(4)制作面点的一种“碱”Na2C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3.(1)实验室制取氢气时,使用的药品是盐酸和锌粒,它的收集方法是向下排空气法,原因是密度小于空气 或排水法,原因是很难溶于水.它的验纯方法是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的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面氢气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直到发出轻微的噗声.
(2)若使用的盐酸溶质质量分数过大,在反应过程中放出的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为红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0.4月26日,全省最大的啤酒生产企业重啤集团盐城公司20万千升重啤项目正式投料生产.
①公司花园式的厂区里飘溢着阵阵麦芽香味.能闻到香味说明C.
A.分子很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②啤酒酿造过程中,酵母是“魔术师”,能将麦芽汁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选填“物理”或“化学”),酵母的作用是催化.
③啤酒酿造需要大量除去矿物盐的软水.实验室常用肥皂水试剂区别软水和硬水.
④啤酒呈微酸性,过期的啤酒可用来浇灌喜酸花卉.测定啤酒的酸碱度可用pH试纸.
⑤啤酒贮存和运输时要防止阳光暴晒,原因是防止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CO2气体溢出,使瓶内压强变大,导致瓶子爆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7.某兴趣小组同学在实验室将一定量的稀硫酸加入到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未看到明显的现象.部分同学产生疑问:酸和碱到底能不能发生反应?
(1)该小组同学又做了如下实验:【实验步骤】向滴有酚酞溶液的稀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加入稀硫酸,并振荡.【实验现象】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实验结论】氢氧化钠和硫酸发生了反应.反的化学方程式为H2SO4+2NaOH═Na2SO4+2H2O
(2)同学们对(1)实验后溶液中的溶质组成展开探究,做出如下猜想:
小明的猜想是:只有Na2SO4
小亮的猜想是:有Na2SO4和NaOH;
小丽的猜想是:有Na2SO4和H2SO4
你认为小亮的猜想不合理.理由是如果有NaOH存在,含有酚酞的溶液不能为无色
【拓展】若要验证余下两种猜想中的一种是正确的,请完成下面的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预期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取(1)实验后溶液少量于试管中加入①锌粒②有气泡产生
(或没有气泡产生)
③小丽
(或小明)的猜想正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用高铁酸钠(Na2FeO4)对河湖水消毒是城市饮水处理的新技术.已知反应:Fe2O3+mNa2O2 $\frac{\underline{\;高温\;}}{\;}$ nNa2FeO4+Na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中铁元素的化合价由+3价升高到+6价
B.该反应涉及的物质都是氧化物
C.化学计量数m=n
D.该反应类型为复分解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