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6.化学兴趣小组在马老师的指导下,借助紫甘蓝汁液进行中和反应实验.
【演示实验】取少许久置的NaOH溶液,并滴入几滴紫甘蓝汁液(溶液由紫变黄);然后向黄色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发现溶液中冒气泡,且溶液从下至上依次呈现黄色、绿色、蓝色、紫色、粉红、深红色等,宛若彩虹、非常美丽.
探究Ⅰ.为什么反应过程中溶液里呈现多彩的颜色
【进行猜想】
小彤猜想:可能是反应过程中,溶液中各部位紫甘蓝汁液的浓度不同.
小哲猜想:可能是反应过程中,溶液中各部位的酸碱度(pH)不同.
【实验验证】
(1)在小烧杯中加入少许紫甘蓝汁液,然后逐渐加入适量的水,溶液始终是紫色.
(2)在另一个小烧杯中加入适量新配制的NaOH溶液,然后逐滴加入稀盐酸;及时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同时用传感器测出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
(3)绘制溶液pH及颜色的变化图(如图),读图可知,小哲的猜想是正确的.
【拓展延伸】结合如图思考:
(1)当酸碱恰好完全中和时,溶液呈蓝色,该中和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是:HCl+NaOH═NaCl+H2O.
(2)当溶液呈红色时,对应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和HCl.
探究Ⅱ.久置的NaOH溶液的溶质成分
【查阅资料】BaCl2溶液显中性;BaCl2+Na2CO3═BaCO3↓+2NaCl.
【实验验证】
(1)小宇认为,因为向久置的NaOH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时产生了气泡,所以该溶液已变质.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NaOH溶液变质的原因:CO2+2NaOH═Na2CO3+H2O.
(2)小文取少量久置的NaOH溶液,滴入足量BaCl2溶液或C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向上层清液中滴入几滴紫甘蓝汁液,溶液显黄色.因此,这瓶久置的NaOH溶液的溶质成分是NaOH 和Na2CO3
(3)小天取少量久置的NaOH溶液,逐滴加入足量稀盐酸,稍后(填“立即”或“稍后”)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小天据此也得出与小文相同的结论.
【评价反思】
(1)提取紫甘蓝的汁液,常用酒精溶液浸泡,原因是①②(填写序号).
①紫甘蓝色素易溶于酒精  ②制得的紫甘蓝汁液不易变质
(2)作为酸碱指示剂,紫甘蓝汁液与石蕊试液相比,优点明显,它既能测出溶液的酸碱性,还能显示溶液酸碱性强弱、酸碱度或一定范围内的pH.

分析 探究Ⅰ.【实验验证】(3)根据实验验证的现象来分析解答;
【拓展延伸】根据图象的信息以及溶液的pH来分析;
探究Ⅱ.【实验验证】(1)在常温下氢氧化钠溶液容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钠而变质;
(2)根据碳酸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检验方法来分析;
(3)根据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后与碳酸钠反应来分析;
【评价反思】(1)根据提取和保存紫甘蓝汁液的方法来分析;
(2)根据图示以及变色情况来分析.

解答 解:探究Ⅰ.【实验验证】(3)在小烧杯中加入少许紫甘蓝汁液,然后逐渐加入适量的水,溶液始终是紫色,这一现象说明不是由浓度不同引起的;故填:小哲;
【拓展延伸】(1)由图象数据可知,当酸碱恰好完全中和时,溶液呈蓝色;发生的反应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故填:蓝;HCl+NaOH═NaCl+H2O;
(2)当溶液呈红色时,溶液的pH<7,溶液显酸性,溶液中除了氯化钠以外,还有氯化氢;故填:NaCl和HCl;
探究Ⅱ.【实验验证】(1)氢氧化钠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了碳酸钠和水,故填:CO2+2NaOH═Na2CO3+H2O;
(2)取少量久置的NaOH溶液,滴入足量氯化钡或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存在碳酸根离子;再向上层清液中滴入几滴紫甘蓝汁液,溶液显黄色,证明溶液仍为碱性,则溶液中存在氢氧根离子,即这瓶久置的NaOH溶液的溶质成分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故填:BaCl2溶液或CaCl2溶液;NaOH 和Na2CO3
(3)取少量久置的NaOH溶液,逐滴加入足量稀盐酸,若立即产生气泡,则证明只含碳酸钠,若一直没有气泡产生,则只含氢氧化钠;若开始一段时间没有气泡,后来产生气泡,则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故填:稍后;
【评价反思】(1)紫甘蓝汁液易溶于酒精,且不易变质,所以提取紫甘蓝的汁液,常用酒精溶液浸泡;故填:①②;
(2)由题干中的图示信息可知,作为酸碱指示剂,紫甘蓝汁液与石蕊试液相比,优点明显,它既能测出溶液的酸碱性,还能显示溶液酸碱性强弱、酸碱度或一定范围内的pH;故填:酸碱性强弱、酸碱度或一定范围内的pH.

点评 掌握常见的物质的酸碱性以及指示剂的变色的知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6.小明利用网络,了解到铜器外置后表面会出现一层绿色物质,这层绿色物质俗称铜绿.小明邀请你一起探究铜绿的性质.
【提出问题】铜绿具有什么性质?
【猜想与假设】根据网络资料,小明猜想铜绿具有如下性质:
(1)铜绿难溶于水;(2)铜绿受热分解;(3)铜绿能与稀盐酸反应.
【实验用品】铜绿、稀盐酸、澄清石灰水、药匙、试管、酒精灯、铁架台、烧杯、玻璃片、带导管的单孔塞、胶头滴管、试管刷、火柴.
【实验与记录】
序号操作现象结论
观察铜绿的颜色、状态,取适量铜绿于试管中,加入少量的水,并振荡试管铜绿是绿色、粉末状固体,难溶于水猜想(1)正确
小心将实验①试管中的水倾出,但不要倒出固体,往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滴加稀盐酸后,固体不断减少,最后完全消失,液体变成蓝色猜想(3)
正确
另取适量铜绿于试管中,带上带导管的胶塞,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将导管另一端伸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然后用酒精灯加热盛有铜绿的试管加热一段时间后,固体由绿色变成黑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猜想(2)
正确
【分析与讨论】
(1)本次探究中,涉及取用药品.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操作,将试管竖直放置,用药匙将铜绿从试管口倒入试管中,可能带来的后果是药品附着在试管壁上.
(2)酒精灯时化学实验常见的热源,加热时应该利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熄灭酒精灯应该用灯帽盖灭.
(3)实验③结束时,应该先将导管从石灰水中撤出,然后熄灭酒精灯,其目的是:防止液体倒吸使试管炸裂.
(4)实验结束时,需清洗试管,整理器材.
【拓展】实验可帮助我们认识物质的性质,通过本次探究,我们认识到,铜绿的物理性质是绿色固体、难溶于水,铜绿具有的化学性质是受热易分解、能与稀盐酸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现有100g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欲使其质量分数增大一倍(即变为20%),可采用的方法有(  )
A.蒸发掉45g水B.蒸发掉50g水
C.加入100g10%的硝酸钾溶液D.加入25g硝酸钾晶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如图是金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示意图.从中可获取的信息是(  )
A.金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B.一个金原子的中子数为197
C.一个金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79D.金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7.0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1.葡萄糖酸锌口服液中的“锌”是指锌元素(分子或原子或元素),2015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化学式:C15H22O5)是一种抗疟疾药,若14.1g青蒿素燃烧生成33.0g CO2和9.9g H2O,则青蒿素中氧元素的质量与其燃烧消耗氧气的质量之比为5:3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控制化学反应的条件可以促进或抑制化学反应,更好使化学反应为人类造福.
(1)如图是科学家正在研究的二氧化碳循环利用技术:

①二氧化碳与氢气在催化剂、高温条件下.生成甲醇(CH4O)和水,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二氧化碳+氢气$\stackrel{复合催化剂}{→}$甲醇+水,甲醇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
②从图中分析得出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AC(填序号)
A.该技术符合低碳经济的理念
B.水生成氢气的过程中所用的催化剂一定是二氧化锰
C.该技术有助于缓解全球面临的能源危机
D.液化石油气、汽油、甲醇均为纯净物
(2)水在光、催化剂作用下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
(3)汽油燃烧时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试从微观角度解释这是因为氧气浓度越大,一定体积内氧分子数目越多,氧气分子与汽油分子碰撞的次数越多,燃烧越剧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他在滤纸条上每隔一定距离滴一滴酚酞试液,在棉花上滴加几滴浓氨水,关于该实验,有如下说法:
①滴加酚酞试液和浓氨水时用到的仪器是药匙
②该实验中滤纸条起过滤作用;
③该实验能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④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滤纸条上的酚酞试液和棉花上的浓氨水都变红;
⑤若试管放在冰块上,滤纸条上的酚酞试液也会变红;
以上说法中正确的有:(  )
A.①③B.②④C.④⑤D.③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溶液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关于溶液说法正确的是(  )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泥水中,泥是溶质,水是溶剂
C.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D.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6.研究性学习小组研究从空气中制取氮气,以下是他们设计的实验方案:

(1)空气通过图1装置可除去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空气应该从B端通入(填“A”或“B”).

(2)除去氧气:他们分别收集一瓶气体用图2装置进行除去氧气的燃烧实验,其中甲同学选用红磷,乙同学选用硫粉.你认为:不能选用硫粉 (填“红磷”或“硫粉”),原因是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会使制得的氮气不纯净.不能选用的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S+O2$\frac{\underline{\;点燃\;}}{\;}$SO2
(3)分析误差:此法得到的氮气密度(标准状况下)与氮气的实际密度有误差.出现误差的可能原因(写两种,不考虑计算错误):①二氧化碳(或水蒸汽、氧气)没有除尽;②稀有气体没有除去.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