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KC1(KC1O3)--加二氧化锰,加热后冷却 | |
B. | N2(O2)--通过灼热的铜网 | |
C. | CO2(CO)--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 |
D. | KCl溶液(CaC12溶液)--滴加碳酸钠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过滤 |
分析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 解:A、KClO3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二氧化锰,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时可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氮气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CO2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CO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CaC12溶液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B.
点评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金刚石不是金属材料;不饱和溶液通过一定方法变成饱和溶液,质量分数不一定增大 | |
B. | 凡是pH<7的降雨,都可称为酸雨;能导电的一定是金属材料 | |
C. | 有发光、发热的现象的就是燃烧;能使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其溶质一定是碱 | |
D. | 家用煤气有刺鼻的气味,说明一氧化碳有这种特殊气味;铅笔芯主要成分中含铅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W的溶解度为60g | |
B. | 将80gW溶液从t2℃降至t1℃析出W的质量为15g | |
C. | t1℃时200g15%的W溶液蒸发掉60g水,溶液恰好达到饱和 | |
D. | t2℃时,向50g水中加入40gW,得到溶液质量为80g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反应前物质的质量/g | 反应后物质的质量/g | |
Cu-Zn合金 | 稀硫酸 | 滤液 |
4.0 | 10 | 11.89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③中氩气(Ar)作反应物 | |
B. | 流程中的一氧化碳、钛酸亚铁和甲醇都是氧化物 | |
C. | ②中为使原料全部转化为甲醇,理论上CO和H2投料的质量比为7:1 | |
D. | ①中反应为2FeTiO3+6C+7Cl2$\frac{\underline{\;一定条件\;}}{\;}$2x+2TiCl4+6CO,则x为FeCl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