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已知碳酸钙在高温煅烧时生成生石灰(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气体,若要制得11.2t的生石灰,需要煅烧__________碳酸钙?

20t 【解析】 试题设若要制得11.2t的生石灰,需要煅烧碳酸钙的质量为x,则 CaCO3CaO+CO2↑ 100 56 X 11.2t 100/x=56/11.2t解得x=20t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湖南省常德市2018年中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实验基本操作错误的是(  )

A. 检查装置气密性 B. 点燃酒精灯

C. 滴加液体 D. 过滤

B 【解析】 试题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只,以防灯内酒精着火,引起酒精灯爆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2018届九年级中考二模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实验现象记录正确的是(  )

A. 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

B. 氢气还原氧化铜:紫红色固体变为黑色

C. 向氢氧化钾溶液中滴入几滴氯化铁溶液:无色溶液中产生红褐色沉淀

D. 大理石中加入少量稀盐酸:白色固体表面有气泡冒出,固体减少至消失

C 【解析】 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错误;B、氢气还原氧化铜时黑色固体变为红色,错误;C、向氢氧化钾溶液中滴入几滴氯化铁溶液:无色溶液中产生红褐色沉淀,正确;D、大理石中加入少量稀盐酸,白色固体表面有气泡冒出,固体减少,不会消失,因为还有不与盐酸反应的杂质,错误。故选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同步测试 题型:单选题

世界上每年有上万家庭发生火灾,造成了极大损失,如果掌握一些家庭安全知识和紧急灭火措施,就能避免火灾。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A. 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 用明火检查液化气罐是否漏气

C. 电器着火用水扑灭 D. 室内起火时打开门窗通风

A 【解析】 A、用锅盖盖灭,隔绝了氧气使油熄灭;故对 B、用明火检查液化气罐是否漏气极易引燃液化气而发生火灾;故错 C、电器着火若用水扑灭极易造成电线短路和人体触电,所以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灭火;故错 D、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室内失火时,打开门窗,造成空气对流,氧气量充足,使火势加大.故错 故选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同步测试 题型:单选题

能源和环保是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大量使用天然气作燃料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B. 化石燃料的使用不会污染环境

C. 风能属于“绿色能源” D. 使用农药和化肥不会污染水

C 【解析】 A、大量使用天然气会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符合低碳理念,故A错误;B、化石燃料的使用会造成空气污染,故B错误;C、风能属于绿色能源,故C正确;D、施用农药化肥会造成水体污染,故D错误。故选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4.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运用 同步测试 题型:单选题

相同质量的下列物质分别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产二氧化碳质量相同的一组是(  )

A. MgCO3和NaHCO3 B. CaCO3和Na2CO3 C. CaCO3和MgCO3 D. Na2CO3和NaHCO3

A 【解析】 试题根据碳酸盐与二氧化碳的质量关系,要产生相同质量的二氧化碳,那么两者的相对分子质量要相等,A、MgCO3和NaHCO3的相对分子质量都为84,正确,B、CaC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0,Na2C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6,不相等,故产生的二氧化碳质量也不相等,错误,C、CaC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0,MgC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4,不相等,故产生的二氧化碳质量也不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同步测试 题型:单选题

微粒观是化学的重要观念之一.如图是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微观模拟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填序号)

(2)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________

(3)分析上述微观过程,能总结出的一条结论是________

③2H2+O22H2O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量没有改变 【解析】 (1)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从分子构成上看是由两种原子构成,其中一种原子是氧原子的属氧化物。 (2)从微观模拟图可看出该反应是氢气和氧气点燃生成水的反应。 (3)化学变化前后分子一定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发生改变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同步测试 题型:单选题

下列化学符号与意义对应的是(  )

A. 氧化钙中钙元素的化合价:O B. 一个镁离子:Mg2-

C. 氧原子: D. :2Hg

D 【解析】 A、因元素符号上方的数字表示化合价,钙元素上方的数字“2”表示+2价的钙元素,而化学式中的2表示微粒的个数,故B错误;B、因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在“2+”可表示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故A错误;C、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C错误;D、根据提示可知,该微粒表示两个汞原子,故D正确;故选: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山东省枣庄市2018年中考化学二模化学试卷 题型:科学探究题

同学们在实验室用块状大理石和5%的稀盐酸反应制取CO2,观察不到气泡产生时,发现固体还有剩余,对此进行探究(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酸反应)。

(提出问题)不再产生气泡的原因是什么?

(猜想假设)

猜想一:盐酸已经完全反应    

猜想二:剩余固体中无碳酸钙    

猜想三:生成物或杂质附着在大理石表面,阻碍反应继续进行

(实验探究一)反应后溶液中是否有盐酸。

(1)小亮取上述反应后的清液,测得溶液pH=2,说明溶液显_____性,由此得出猜想一不成立的结论。

(2)小慧认为此结论不够严谨,还应考虑生成物对溶液酸碱度的影响,补充了如下实验。

①取洁净的烧杯,另配制_____溶液,测得溶液pH=7。

②取洁净的试管,加入适量水和紫色石蕊溶液,持续通入CO2,发现溶液变为_____色。

但小亮认为实验②不能说明CO2对溶液酸碱度的影响,他重新改进了实验。

③另取洁净的试管,加入适量水,持续通入CO2至饱和,测得溶液pH=5.6。

由以上实验可知,该反应的生成物对溶液酸碱度影响不大,猜想一不成立,反应后的溶液中有盐酸。

(实验探究二)剩余固体中是否有碳酸钙。

小亮先振荡反应容器,使剩余固体和液体充分接触,观察到仍无气泡产生。再向容器中滴加少量5%的稀盐酸,又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不再产生气泡,仍有固体剩余。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由以上实验可知,猜想二和猜想三不成立。

(得出结论)根据以上实验探究,可得出影响反应能否进行的因素之一是_____。

(反思交流)小慧又提出,也可能是反应太慢,无法观察到气泡产生。她设计了如下对比实验:取出(实验探究二)所得的部分清液,放置一段时间后,测得pH为X,同时测得

(实验探究二)容器中剩余清液的pH为Y,若X_____Y(填“>”“=”或“<”),则她的猜想成立。

酸氯化钙或CaCl2 ;红CaCO3+2HCl=CaCl2+H2O+CO2↑反应物的浓度大小> 【解析】 通过实验分析可知:小亮取上述反应后的清液,测得溶液pH=2,说明溶液显酸性,由此得出猜想一不成立的结论;小慧的实验:①取洁净的烧杯,另配制氯化钙溶液,测得溶液pH=7;根据以上实验探究,可得出影响反应能否进行的因素之一是:所加盐酸是否足量;小慧又提出,也可能是反应太慢,无法观察到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