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分)课外小组的同学上网查阅有关金属资料时,看到镁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能生成一种无色气体和一种白色不溶物。于是产生疑问:产生的气体和白色不溶物是什么物质?在老师的帮助下,他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一 :产生的无色气体是什么物质?
实验序号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解释及结论 |
实验I | 用砂纸擦去镁条表面氧化膜,将其放入盛有适量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试管中 | 迅速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和白色不溶物 | |
实验Ⅱ | 将实验I中收集到的气体点燃,并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小烧杯 | 气体安静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 | 该气体是 ,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
解析试题分析:探究一 :产生的无色气体是什么物质,根据燃烧现象可知该气体为氢气,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H2 + O2 2H2O;实验Ⅲ ①取洗净后的白色固体,根据所猜想的物质可知,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溶液,观察到固体溶解,产生无色气泡,则白色固体一定含有碳酸镁;②实验后装置A增重1.8g,说明有水生成,则白色固体中还含有氢氧化镁,装置B增重8.8g,白色不溶物中Mg (OH)2与MgCO3的质量分别为,根据:Mg(OH)2MgO+H2O;MgCO3MgO+CO2↑
58 18 84 44
X 1.8g Y 8.8g
X="5.8" g y=16.8g
故Mg (OH)2与MgCO3的质量比为29:84
【实验反思】通过上述实验说明,对于未知物成分的确定,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法,这两种方法分别是通过实验现象分析确定; 通过质量分析确定;
考点:实验探究、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探究题
(9分)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Na2CO3溶液呈碱性。
【对固体猜想】猜想Ⅰ.全部是NaOH;猜想Ⅱ.全部是Na2CO3;猜想Ⅲ.Na2CO3和NaOH的混合物。
【实验和推断】兴趣小组的同学按如下方案探究:
(1)操作①除了用烧杯外,还用到的仪器是 ,它在操作①的作用是 。
(2)甲同学加入的A溶液是盐酸,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说明氢氧化钠 (填“已经”或“没有”)变质,有气泡产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乙同学加入的A溶液是澄清石灰水,现象a有白色沉淀,现象b为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则白色沉淀为 (填化学式),该实验 (填“能”或“不能”)说明样品中有氢氧化钠。
(4)丙同学加入的A是氯化钙溶液,现象a有白色沉淀产生,现象b无色酚酞不变红色,则猜想 成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探究题
(8分)(1)小方用下图所示装置对二氧化碳的灭火实验进行研究,
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出问题】二氧化碳能否支持燃烧?
【猜想假设】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查阅资料】①氧化镁、氢氧化镁均是白色难溶于水的固体。
②MgO+2HCl= MgCl2+H2O 、
③MgCl2+2NaOH=Mg(OH)2↓+2NaCl 。
【实验探究】
①下图中镁带剧烈燃烧,冒白烟,有黑色固体生成,并放出大量的热。
②为检验生成物的成分,做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和化学方程式 | |
向广口瓶中加入过量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在滤纸上留有黑色固体。 | I、将黑色固体收集、洗涤、干燥后,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 黑色固体燃烧,烧杯内壁出现白色浑浊。 | 黑色固体是_____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 |
II、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 开始_______,后有白色沉淀产生。 | 白烟的成分是___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探究题
(5分)小刚和小丽两位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验证CO2与NaOH是否发生反应。
小刚用A装置未看到明显的现象,他认为CO2与NaOH不发生反应。
小丽用B装置进行实验,看到气球变鼓,认为CO2与NaOH发生反应,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老师指出:CO2与水接触也能看到上述现象,因此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两位同学经过认真思考,决定从分液漏斗再向B烧瓶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又看到气球变瘪,从而确定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解释气球变鼓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变瘪的原因_______________。
证明C中的CO2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两位同学认为利用该装置做个对比实验,补做的实验是:实验操作________________,实验现象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探究题
在实验台上有三瓶未贴标签的溶液,已知分别是碳酸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为区别这三种溶液,在老师指导下,兴趣小组的同学把这三种溶液按A、B、C进行编号,然后分别各取适量作为样品加入到三支试管中,进行了如右图所示的探究活动:
步骤一中,C无明显现象,A、B溶液的颜色变成红色,但A中红色马上褪去恢复为无色。
步骤二中,B溶液的颜色恰好由红色变成无色,且溶液中有气泡冒出;A溶液又变为红色。
下列关于此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C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
B. B溶液是稀盐酸
C. 步骤二中实验后B试管中溶质是氯化钠、酚酞
D. 步骤二中实验后A试管中溶质是氯化钠、酚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探究题
在化学课上,甲同学将燃烧的钠迅速伸入到盛有CO2的集气瓶中,钠在其中继续燃烧,反应后冷却,瓶底附着黑色颗粒,瓶壁上附粘附着白色物质。
【提出问题】黑色颗粒和白色物质是什么?
【进行猜想】甲认为黑色颗粒是 ,白色物质可能是Na2O或 ;
乙同学还认为白色物质是氢氧化钠。
甲同学立刻认为乙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其理由是 。
【查阅资料】氧化钠为白色粉末,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钠:Na2O + H2O = 2NaOH
【实验探究】甲同学对白色物质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方案 | 实 验 操 作 | 实验现象 | 结 论 |
方案1 | 取样品少量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振荡,样品 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 | 溶液变成红色 | 白色物质 为Na2O |
方案2 | ①取样品少量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 | 出现白色沉淀 | 白色物质 是 |
②静置片刻,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 无明显现象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探究题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成功的探究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装置气密性良好,A、B中装有足量的水,且连接A、B的导管中事先也装满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1)A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2)最终气球变得比原来还小的原因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探究题
某品牌纯碱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某化学探究小组欲测定该品牌纯碱的纯度(即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一)甲组同学设计如图所示实验:
【实验步骤】
①组装好如图仪器,并检查 ;
②称取13.0g样品放入锥形瓶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溶解,并在其他装置中加入相应的药品;
③称量装置C的质量;
④打开分液漏斗旋塞滴入稀硫酸,直到不再产生气泡为止;
⑤再次称量装置C 的总质量;
⑥计算出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实验分析】
(1)A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B装置的作用是 。
(3)如果没有B装置则所测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填偏大、偏小、不变)
(4)小明提出能否用盐酸代替硫酸?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不能,理由是 。
(5)称得纯碱样品的质量为13.0g,实验前、后C装置(包含药品)的质量分别为61.2g和65.6g,则该纯碱样品的纯度为 %(精确到0.1%)。
(二)乙组同学采用生成沉淀的方法来测定样品中纯碱的质量分数,设计了如下实验:
(1)判断加入氯化钡溶液是否过量的合适方法是 ,然后观察现象判断。
A.静置混合物X,向上层清液中继续滴加氯化钡溶液,若无白色沉淀生成,则氯化钡已经过量;
B.向混合物X中滴加稀硫酸,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氯化钡已经过量。
(2)判断滤渣是否洗涤干净,可以采取向最后的洗出液中滴加 ,然后观
察现象判断。
A.氯化钡溶液 B.稀硫酸 C.硝酸银溶液 D.稀盐酸
(3)根据实验数据,乙组测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精确到0.1%)。
【实验反思】
甲乙两组同学所测该品牌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你认为 组(填“甲”或“乙”)更准确,另一组存在较大偏差的原因可能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探究题
通过实验对草酸(相对分子质量是90)进行如下研究。
【查阅资料】①浓硫酸常作干燥剂 ②浓NaOH溶液常用于吸收CO2气体
③无水硫酸铜吸水后由白色变为蓝色 ④氯化钯(PdCl2)溶液遇CO产生黑色沉淀
【实验准备】选用下列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部分固定装置已略去):
【实验I】检验草酸分解的产物。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及分析 |
(1)按A→H→E→C 连接仪器 (2)关闭K,点燃A处酒精灯 | H中 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中产生黑色沉淀,气球鼓起 | 草酸分解生成了CO2、CO和H2O ①E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C中气球的作用是 |
实验步骤 | 实验数据 | 实验结论及分析 |
(1)选择A、B、D、G装置组合进行实验 (2)鼓入过量的N2后,分别称量B、D、G的质量 (3)关闭K,点燃A、D处的酒精灯,至草酸完全分解 (4)熄灭A处酒精灯,通入过量的N2,熄灭D处酒精灯,再次分别称量B、D、G的质量 | B装置增重1.8 g D装置中固体质量减少0.8 g G装置增重4.4 g | ①A、B、D、G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是A→ → →D ②向A中两次通入N2,其中 第二次的目的是 ③草酸的化学式是 ④反思:若用F代替B,则不能测定草酸的组成,其原因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