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化学用语表示:
(1)2个水分子 (2)5个氮原子 (3)氢气 (4)钠离子
(5)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图所示为实验室常用的实验装置:
A B C D E F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带标号①仪器的名称:①____。
(2)实验室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应选择的气体发生装置是____(填序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在加试剂之前的操作是____。
(3)若收集一瓶氧气,供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使用,最好选用气体的收集装置中的____(填装置序号),理由是____。
(4)F装置也可用来测量生成的CO2气体的体积,其中在水面E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在制作粽子的过程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用铁锅煮粽子主要是利用铁具有良好的________性;煮完粽子的锅内有油渍,可用洗洁精洗去,洗洁精所起的作用叫做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小明设计了探究Zn、Cu、Ag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四组方案,你认为不可行的是
A.在两支试管中各装少许CuSO4溶液,分别加入锌片和银片
B.在两支试管中各装少许ZnSO4溶液,分别加入铜片和银片
C.向盛稀盐酸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锌片和铜片,再向盛AgNO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铜片
D.向盛ZnSO4溶液和AgNO3溶液的两支试管里分别加入铜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已知某固体粉末是由NaCl、Ba(NO3)2、CuSO4、Na2SO4、Na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取这种粉末加足量的水,振荡后呈浑浊,再加稀盐酸,沉淀全部不溶解,过滤后得无色滤液,取滤液并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对原固体粉末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可能含CuSO4和Na2CO3
B.一定含NaCl,可能含Ba(NO3)2、Na2SO4,一定不含Na2CO3、CuSO4
C.一定含NaCl、Ba(NO3)2、Na2SO4,一定不含Na2CO3,可能含CuSO4
D.可能含NaCl,一定含Ba(NO3)2、Na2SO4,一定不含Na2CO3、CuSO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在实验课中,各小组作了如下实验:
实验编号 | 1 | 2 | 3 | 4 |
实验操作 |
实验后,同学们按老师要求将废液都倒在指定的大烧杯中,小科猜想该烧杯中的废液可能有硫酸铜、硫酸锌、硫酸亚铁…,应该可以从中提炼出铁和铜。经思考后,他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并设法使滤液甲和乙所含的溶质相同。
则固体C是 ,操作③的名称是 ,实验中所加的过量金属粉末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燃料电池是一种新型绿色电池。它是把H2、CO、CH4等燃料和空气不断输入,直接氧化,使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关于这三种气体,说法正确的是 ( )
A.均有毒性 B.均有可燃性
C.均易溶于水 D.均属于化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根据如下实验装置图进行气体制取和性质实验的探究:
(1)请写出仪器名称a: ; b:
(2)实验室里不使用催化剂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代号,下同);实验室制取CO2气体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收集CO2一般不选用D装置的原因是 。同学用图中A、F、G装置组合制备CO2气体并验证相关性质,则装置A应该先连接装置 (填F或G);F装置中的现象是 ;
(3)如图E所示,向烧杯中慢慢倾倒CO2,发现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CO2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答一点即可)。
(4)若装置A中的反应过于剧烈,从安全角度考虑,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填序号)
a 、用容积较小的锥形瓶 b 、将长颈漏斗换成针筒减慢液体的滴加速度
c、 加热反应物 d 、降低液体反应物的浓度
(5)盐酸中的溶质是氯化氢,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钠固体与浓硫酸的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取氯化氢气体。在实验室制取氯化氢气体时, (填“能”或“不能”)使用B装置作为气体发生装置;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凡电离时能够产生氢氧根离子的一类化合物都称为碱
B.燃烧都是剧烈的发热发光的化合反应
C.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其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发生变化
D.白色污染的消除办法是将废弃的塑料就地焚烧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