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等信息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硅原子的核电荷数为_______________。
⑵16号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比较容易_______(填“得”或“失”)电子;该元素属于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⑶表中与10号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的元素符号有___________________。
⑷在第三周期中,各原子结构的共同之处是___________;该周期中各元素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
⑸写出核外电子排布与氖原子相同的一个阳离子符号____________。
⑹12号元素与17号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构成该物质的微粒是__________
(选填“分子”“原子”或“离子”)。
【答案】14得非金属He Ar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或质子数不同Na+或Mg2+或Al3+MgCl2离子
【解析】
(1)硅是14号元素,硅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4;
(2)根据16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最外层电子数是6,在化学反应中其原子比较容易得到2个电子变成离子;16号元素是硫,属于非金属元素;
(3)10号元素是氖元素,氖原子最外层8个电子,在化学变化中比较稳定,表中与其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是氦、氩,符号为:He、Ar;
(4)在第三周期中,各原子结构的共同之处是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该周期中各元素的本质区别是核电荷数或质子数不同;
(5)核外电子排布与与氖原子相同的阳离子可能是钠离子或镁离子以及铝离子,符号为:Na+或Mg2+或Al3+;
(6)12号元素与17号元素分别是镁元素和氯元素,镁元素和氯元素分别显+2价、-1价,其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gCl2,构成该物质的微粒是离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列装置进行O2、CO2的实验室制法和有关性质的研究.
(1)写出下列编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②________。
(2)甲同学要用KMnO4固体来制取O2,应选用上图中的________ 装置(填编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当O2收集满并取出集气瓶后,停止该实验的正确操作步骤是先________,人类生存离不开氧气,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________。
(3)下列化学变化中,氧气不作为反应物的是________。
①天然气燃烧 ②缓慢氧化 ③光合作用 ④钢铁生锈
(4)乙同学用浓盐酸和大理石在B装置中反应,制取CO2并检验其有关性质,观察到烧杯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对这一变化的合理解释是________(填序号)。
A.产生的CO2直接使石蕊试液变红
B.产生的CO2与水反应生成H2CO3使石蕊试液变红
C.挥发出的氯化氢溶于水使石蕊试液变红
(5)丙同学用C装置制取了一瓶无色无味的气体(纯净物),你推测该气体可能是________,试用最简便的方法证实你的推测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离不开水。请回答:
(1)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______________(填“软水”或“硬水”)。
(2)软化生活用水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净化水的单一操作中,相对净化程度较高的是_____________(填字母)
A.静置沉淀 B.吸附沉淀 C.蒸馏
(4)水通电可以分解,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现象①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B.现象②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C.现象②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D.现象①②说明白鳞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初中化学许多物质发生的化学反应可用“A+B→C+D”表示,回答下列问题:
⑴5gA和10gB充分反应,则生成C、D的总质量________15g(填“≥”、“=”或“≤”);
⑵若A、C为单质,B、D为化合物,该反应____________为置换反应(填“一定”或“不一定”);
⑶地质人员考察时发现一种带螺纹的矿石。研究发现该矿石能在氧气中燃烧,主要反应是4X+11O22Fe2O3+8SO2,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室利用如图实验装置进行有关化学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可选择图中的_____(填字母),写出该反应的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用装置C收集二氧化碳,验满时,燃着的木条应放在____(填“a”或“b”)端。
(3)用上述制取二氧化碳实验后的固液残留物进行过滤、蒸发的操作训练。
①对固液残留物进行过滤,应选择图中____________(填字母)装置,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②取上述少量滤液进行蒸发,蒸发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析出的固体中一定含的物质是 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室有一包白色粉末A,经分析由Na2CO3、NaHCO3、CaCO3中的一种、两种或三种组成。小明为确定其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假设)白色粉末A的成分可能是
假设1:Na2CO3和NaHCO3;
假设2:CaCO3和Na2CO3;
假设3:CaCO3、Na2CO3和NaHCO3
白色粉末的组成还有___________种可能。
(查阅资料)小明收集了以下一些可能用到的相关资料
(资料1)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向碳酸氢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显粉红色。
(资料2)碳酸氢钠能与碱溶液反应。如NaOH+NaHCO3=Na2CO3+H2O
(资料3)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表(20℃)
说明:“溶”表示那种物质可溶于水,“不”表示不溶于水,“微”表示微溶于水,“挥”表示挥发性
(实验设计)小明依据查阅的有关资料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完成下面的表格.
实验步骤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一 | 向A的试样中加入足量的水 | ①A的试样全部溶解 | A不可能含CaCO3 |
②A的试样部分溶解 | A是CaCO3和Na2CO3 或 ____________ 或CaCO3、Na2CO3和NaHCO3 | ||
③A的试样全都不溶 | A是CaCO3 | ||
二 | 若A的试样部分溶解则向其滤液中先加入过量试剂X________(填X的化学式),再加入无色酚酞 | ④溶液变粉红色 | A是NaHCO3和CaCO3 |
⑤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不变色 | A是CaCO3和Na2CO3 | ||
⑥ _________________ | A是CaCO3、Na2CO3和NaHCO3 |
(实验结论)小明通过实施上述实验方案最终确定了A的成分。
(评价反思)实验结束后,小明对整个实验设计和过程进行了反思,你认为下列反思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A.在“实验步骤二”中也可以用Ca(OH)2来代替X确定A的成分
B.该实验方案不够完整,若A试样全都溶解时,并未设计方案进行进一步确定A的成分
C.为节约药品,在“实验步骤二”中X可以取少量,不会影响实验结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研究小组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铁丝燃烧没有火焰,蜡烛燃烧却有明亮的火焰.该小组同学进行如下探究:
(1)探究一: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为什么会火星四射?
下表是小组同学将纯镁条和不同含碳量的铁丝(镁条和铁丝直径均为0.4mm)放入氧气中燃烧时的实验现象的记录:
物质 | 镁条 | 含碳0.05%的铁丝 | 含碳0.2%的铁丝 | 含碳0.6%的铁丝 |
燃烧时的现象 | 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无火星 | 剧烈燃烧 极少火星 | 剧烈燃烧 少量火星 | 未填 |
请你分析并回答: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表达式:_____,铁燃烧时的“火星四射”现象可能与_____有关,表中未填的一项你估计应当是________。
(2)探究二: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
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火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________(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构成的。
(3)探究三: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
物质 | 熔点/℃ | 沸点/℃ | 燃烧时温度/℃ |
石蜡 | 50~70 | 300~550 | 约600 |
铁 | 1535 | 2750 | 约1800 |
钠 | 97.8 | 883 | 约1400 |
由表中数据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________(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由此推测:钠在燃烧时,________(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将下列各仪器名称前的字母序号填在与其用途相对应的题目后面。
(1)用来夹试管的工具是_______。 (2)贮存固体药品的仪器是___。
(3)常作为反应用的玻璃容器是______。 (4)用于洗涤仪器内壁的工具是____。
(5)用于夹持燃烧镁条的工具是____。
(6)检验物质可燃性,进行固体燃烧实验的仪器是____。
(7)用于加热浓缩溶液、析出晶体的瓷器是____。
(8)加热时常垫在玻璃容器与热源之间的用品是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