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3.金属Ni、Mn分别放入其他三种金属X、Y、Z的盐溶液中,反应的结果和有无金属析出的情况如下表所示.
X盐溶液Y盐溶液Z盐溶液
Ni
Mn
它们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
A.X  Mn  Y  Ni  ZB.Z  Ni   Y   Mn  X
C.Z  Mn  Y   Ni  XD.X  Mn  Ni  Y   Z

分析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氢前的金属才可以和稀酸溶液反应生成氢气,只有前面的金属可以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根据这一规律可以根据反应的发生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解答 解:由题意可知,金属Ni只能和Z盐溶液反应,说明Ni的金属活动性比Z强,但比X、Y都弱;金属Mn不能和X盐溶液反应,能够和Y盐溶液和Z盐溶液反应,说明锰的金属活动性比X弱,但是比Y、Z都强,即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X>Mn>Y>Ni>Z.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根据反应的发生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从而培养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灵活应用.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南京市高淳县2017届九年级中考二模化学试卷 题型:选择填充题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铁丝盘绕 B. 粮食酿酒 C. 酒精挥发 D. 石蜡熔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如图是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铟原子结构示意图,请根据信息回答问题:
(1)铟元素属于金属元素,其原子核外共有5个电子层.
(2)在化学反应中,铟原子容易失(选填“得”或“失”)电子形成铟离子,铟离子的化学符号为In3+
(3)铟原子与A、B、C、D四种粒子中的化学性质最相似的是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2.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
(1)下列净水方法中,通常用于除去水中难溶性杂质的是A,净水程度最高的是C
A.过滤     B.煮沸     C.蒸馏      D.吸附
(2)检验原水是硬水还是软水的试剂是肥皂水.
(3)高铁酸钠 (Na2FeO4)是一种新型净水剂,具有絮凝和杀菌消毒等作用.请将下列制取高铁酸钠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2Fe(NO33+16NaOH+3Cl2═6NaNO3+6NaCl+2Na2FeO4+8H2O.
(4)自来水中含有少量Ca(HCO32等可溶性化合物,烧水时Ca(HCO32发生分解反应,生成难溶性的碳酸钙、水和二氧化碳,这就是壶中出现水垢的原因之一.请写出Ca(HCO32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Ca(HCO32$\frac{\underline{\;\;△\;\;}}{\;}$CaCO3↓+H2O+CO2↑.
(5)为了防止水的污染,①抑制水中所有动、植物的生长;②不任意排放工业废水;③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④生活污水经过净化处理后再排放.其中可以采用的方法是D(填序号).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8.如图可用于表示氢气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的过程.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氢气+氧气$\stackrel{点燃}{→}$水,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
(2)氢气具有可燃性,因此点燃氢气前应先验纯,氢气燃烧的现象为氢气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
(3)从上图可以看出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8.2009年世界气候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中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比2005年下降40%~45%.充分展示了中国谋发展,促合作,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1)近年来科学家正致力于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研究:
①将空气中的CO2压缩后贮藏于冰冷的深海.但有科学家担心这样做会增加海水的酸度,导致海洋生物死亡.CO2使海水酸度增加的原因是CO2+H2O=H2CO3(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将过多的CO2和氢气在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反应,转化为水和甲烷.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2+4H2$\frac{\underline{催化剂}}{△}$CH4+2H2O
(2)空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写一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小丽对家中的家用制氧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通过阅读说明书了解到家用制氧机的工作原理如下:
加压时,装填在制氧机内部的分子筛吸附空气中的氮气,制取高浓度氧气.减压时,分子筛将所吸附的氮气排放.整个过程中,分子筛并不消耗.
小丽用这台家用制氧机制取并收集了一袋气体,带到实验室对其进行研究.
实验I:小丽欲通过以下实验验证所收集的气体是否为纯净的氧气.
【实验记录】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
取一只250mL的集气瓶,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所带气体,然后把一小块燃着的木炭插入集气瓶中木炭燃烧得更旺,
然后慢慢熄灭
化学方程式I
表中,化学方程式I是C+O2$\frac{\underline{\;点燃\;}}{\;}$CO2
【实验结论】收集的气体是纯净的氧气.
【实验反思】老师指出上述实验并不能证明小丽所带来的气体一定是纯净的氧气.该实验不能证明所收集气体为纯净氧气的原因是木炭在集气瓶中燃烧得更旺只能说明集气瓶中氧气的含量高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不能说明集气瓶中氧气含量为100%.
实验II:测定小丽所带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并重复多次.
【实验记录】
实验操作主要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及解释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加入药品,将装置连接固定
打开止水夹a和b,向A中缓慢鼓入一定量气体后关闭止水夹a和bA中水进入到B中,B中水的体积为200mL.收集200mL气体(由压强差引起的误差忽略不计)
用凸透镜聚光引燃白磷
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待白磷熄灭并冷却到室温,进行操作I现象I小丽收集的气体不是纯净的氧气
表中,操作I是打开止水夹b;现象I是B中部分水被吸入A中.
【数据记录】
实验次序12345
B中剩余水体积/mL10042394138
【数据处理】
已知,在上表数据中,第1组数据偏差较大,存在明显误差,在数据处理时应删去.小丽所带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80%.
【实验反思】
(1)这台家用制氧机制氧气的过程发生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导致第1组数据产生较大误差的可能原因是白磷不足.
【拓展探究】
探究小组在查阅资料时发现:收集氧气占集气瓶容积的60%(空气占40%)时,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那么,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氧气浓度的最低值是多少呢?小组同学对此展开研究.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甲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2O2$\frac{\underline{\;MnO_2\;}}{\;}$2H2O+O2↑,在甲的实验现象中带火星的木条往往难以复燃,改用乙装置后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请解释原因:由于在加热分解过氧化氢生成氧气的同时,也生成了大量的水蒸气,因此带火星的木条很难复燃.
(2)第一组实验:取5支集气瓶,编号为①、②、③、④、⑤,分别装入其总体积10%、20%、30%、40%、50%上的水.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恰好把5只集气瓶中的水排去.将带火星的木条依次插入①~⑤号瓶中,记录实验现象.
小亮在前组实验的基础上又做了第二组和第三组实验,三组实验的数据和现象见下表.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
集气瓶编号
收集的O2占容积的体积分数(%)1020304050313335373934
带火星木条的状况微亮很亮复燃复燃很亮很亮复燃复燃复燃很亮
收集的氧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最低为35%时,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时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49%(计算结果保留整数).
(3)小明上网查阅资料时发现:硝酸铜固体加热分解的产物有氧化铜、二氧化氮和氧气.于是 他决定设计实验来检验硝酸铜分解产生的氧气.
【查阅资料】
①相同条件下,任何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个数之比
②硝酸铜分解后的气体可以完全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设计实验】
小明同学设计如图(4)所示的装置,将硝酸铜固体放入试管中加热,该反应的方程式为2Cu(NO32$\frac{\underline{\;\;△\;\;}}{\;}$2CuO+4NO2↑+O2↑,然后打开A处的止水夹,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口,复燃,于是他得出结论硝酸铜分解生成了氧气.
【实验反思】
(1)从硝酸铜分解得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一事实,能说明一定生成了氧气吗?不能(填“能”或“不能”).理由是空气中氧气的浓度是21%,带火星的木条并没有复燃,本实验中氧气的浓度只占混合气的20%.那从这一现象可以得到什么结论?二氧化氮支持燃烧.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方案证明你的结论:只需要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二氧化氮气体中,如果复燃,即可证明.
(2)为了防止二氧化氮逸出而环境污染,所以烧杯中应该放入氢氧化钠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现有下列物质:①氧气;②液态空气;③冰水混合物物;④二氧化锰;⑤澄清石灰水;⑥氯酸钾;⑦臭氧;⑧稀有气体.用序号填空:属于混合物的有②⑤⑧,属于纯净物的有①③④⑥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氢气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B.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带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