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是某同学鉴别NH4HCO3、NH4Cl、KCl三种化肥的过程.
其中试剂甲和乙分别可能是( )
A.甲:熟石灰;乙:稀盐酸
B.甲:水;乙:氢氧化钠溶液
C.甲:氢氧化钠溶液;乙:稀硫酸
D.甲:稀盐酸;乙:氯化钠溶液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5年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2012苏州)下列关于铁的做法或说法错误的是( )
A.用铁桶盛放硫酸铜溶液
B.铁钉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
C.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
D.炼铁高炉内一氧化碳夺取氧化铁中的氧而生成了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5年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12.1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一些可溶性的重金属盐(如铜盐、钡盐、汞盐、银盐等)在溶液中与蛋白质作用会使蛋白质发生变性而丧失其生理功能,危及生命.由此可知,可溶性的重金属盐为有毒物质.在医疗上用X射线检查肠胃病时,常让病人服用BaSO4的悬浊液(俗称“钡餐”,BaSO4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但不能服用BaCO3,其原因是人体胃液中含有一定的(填物质的化学式)________,与BaCO3反应后,产生了一定量的使人中毒的________.若因BaCl2中毒,甲、乙两名同学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解毒方案:甲认为可以饮用Na2SO4溶液来解毒,乙同学认为可以多饮鲜牛奶,你认为谁的方案更好?还有其他方案吗?请你补充一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5年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12.1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关于油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油脂是“油”和“脂”二者的合称
B.油脂是重要的营养物质和供能物质
C.人体内贮存的脂肪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备用能源
D.人体中的能量都由油脂提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5年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11.2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2013厦门)下图表示土壤的pH和植物吸收营养元素的关系.栅栏(阴影部分)纵向宽度越宽,表示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率越高.依据此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土壤酸性越强,植物对三种元素的吸收率越高
B.土壤碱性越强,植物对磷元素的吸收率越高
C.土壤pH=8时,植物对三种元素吸收率最高的是钾
D.植物同时吸收三种元素的土壤pH最佳范围:5~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5年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11.2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2012泰安)钾肥能提高农作物抗倒伏、抗病虫害的能力.小明家的水稻出现了倒伏现象,应施用的肥料是( )
A.Ca(H2PO4)2
B.NH4H2PO4
C.CO(NH2)2
D.K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5年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11.2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2013泰安)复合肥能同时提供几种养分,给农作物以“全面呵护”.下列属于复合肥的是( )
A.硫酸钾(K2SO4)
B.磷酸二氢铵(NH4H2PO4)
C.尿素[CO(NH2)2]
D.硝酸铵(NH4N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5年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11.1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对实验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证明该固体中一定含有
B.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C.某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该溶液不一定是碱
D.某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该溶液中一定含有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5年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10.1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探究题
(2013北京)化学小组的同学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实验方案如下:
实验装置 | 实验步骤及操作 | 实验现象 |
①将注射器1中的溶液推入充有CO2的瓶中 | 气球鼓起 | |
②…… | 无明显现象 | |
③将注射器2中的溶液推入瓶中 | 溶液中有气泡产生,气球变瘪 | |
④向外拉注射器3 |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1)步骤①中气球鼓起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②中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④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