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某兴趣小组探究分子的特性时做了以下三组实验。
【实验一】已知: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而氨水呈碱性,打开盛浓氨水的试剂瓶时能够闻到强烈刺激性气味。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甲同学用小烧杯取约40mL蒸馏水,向其中滴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溶液的颜色无明显变化
(2)如图1所示,取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氨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是                 ,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3)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2所示).观察几分钟,烧杯A、B发生现象分别是
          ,这一现象说明          B烧杯的作用是                       。
【实验二】乙同学将实验一进行改进(如图3所示)后进行有关分子性质的探究实验: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相间滴有无色酚酞溶液,试管口塞上一团蘸有浓氨水的棉花,试管中看到的现象是                  此现象说明了:            
如下图所示,某同学在玻璃管两端分别放入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花团,发现C处产生的白烟较多.

查阅相关资料可知:已知①浓氨水能挥发出氨气,浓盐酸能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二者接触反应会产生白烟(即氯化铵固体);②由于分子质量小,所以化学上引入了分子的相对质量来表示分子的质量,即相对分子质量。③氨气分子的相对质量是17,氯化氢分子的相对质量是36.5。由此可知,分子的运动速率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是            
【实验三】丙同学设计实验如图4所示,在一个玻璃杯中放入约5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大块糖块,在容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当糖块消失后,液面比水平线     (“高”“低”“相平”),这一现象说明了               ,同时还可以说明           

【实验一】(2)溶液变红;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3)A中溶液变红,B中溶液不变色;氨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对比;【实验二】滤纸条上由试管口向试管底逐渐变红;分子在不断的运动;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实验三】低;分子间有间隔;分子不断运动;

解析试题分析:【实验一】(1)甲同学用小烧杯取约40mL蒸馏水,向其中滴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溶液的颜色无明显变化,说明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2)向酚酞溶液中滴加浓氨水则酚酞溶液变红,说明氨水可以使酚酞溶液变色;(3)和浓氨水扣在一起的A烧杯中酚酞溶液变红,而B中溶液不变色,这说明了氨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到A烧杯中使酚酞溶液变红,而不能运动到烧杯外的B烧杯中,故B烧杯内的酚酞溶液不变色;B烧杯是做对比的;
【实验二】棉花上的浓氨水中的氨气分子不断运动,会发现滤纸条上的酚酞点由C向A依次变红,这一现象充分说明了分子的不断运动;C处的白烟较多是因为在C处的氯化氢和氨气分子多,而C处靠近浓盐酸处,由此可见氯化氢分子运动的慢而氨气分子运动的快,结合氯化氢和氨气的相对分子质量可以得出结论: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实验三】蔗糖不断以分子的状态运动到水中去,而分子之间有间隔,不同物质混合时,可以填充对方的分子间隔,故蔗糖溶解后液面比初加蔗糖时的水平线要低;
考点:分子的性质;
点评:本题通过三个实验来考查了分子的性质,分子的性质有分子小、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用分子运动的观点来解释物质的溶解、挥发等,用分子之间有间隔来解释不同物质混合后体积小于原来物质的体积总和。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物品与所用材料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羊毛衫——天然纤维 B.汽车轮胎——塑料
C.食品袋——塑料 D.不锈钢餐具——铁合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将深颜色的衣服和浅颜色的衣服浸泡在一起,可能会使浅颜色衣服染上深颜色,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深色染料中的

A.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B.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分子间的间隔增大 D.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某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微观结构时,带领学生做游戏,用人群的状态类比物体的状态。如图所示,甲、乙、丙三种情景分别对应的是

A.固态、液态、气态 B.气态、固态、液态
C.固态、气态、液态 D.液态、气态、固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7分)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用化学符号表示:2个氮原子     ,2个钠离子     
(2)饮料中的果味大多来自酯类。丁酸乙酯(C6H12O2)是无色具有菠萝香味的液体,常用作食品、饮料的调香剂。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丁酸乙酯是由20个原子构成的
②丁酸乙酯为有机物
③丁酸乙酯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8:3:8
④一个丁酸乙酯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3:6:2
⑤丁酸乙酯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3)下列微观示意图中,能表示化合物的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能表示3个分子的是     

(4)在点燃条件下,A和B反应生成C和D。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①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②该反应中A、C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问答题

(4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反应原理。
(1)氢气用作燃料。
(2)大型运动会中火炬使用的燃料是丙烷(化学式C3H8),丙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3)实验室分解高锰酸钾制氧气。
(4)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6分)已知A是铜锈,主要成分是Cu2(OH)2CO3,物质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C、F、H、I是无色气体,B通电时,电源负极产生I,正极产生H.根据推断回答下列问题:

(1)铜生锈与空气中氧气、水和     (填化学式)有关.
(2)写出F和I的化学式:F:    ;I:    
(3)在①~⑥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填序号).
(4)在实验室里加热两种固体的混合物,可制备气体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5)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探究题

甲乙两位同学根据下列转化关系在实验室中模拟炼铁,并对生成物的成分进行探究。

①模拟炼铁的原理可能是  (19)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初步分析得知,黑色粉末B的成分是一种或两种单质。
【猜想与假设】
甲同学认为无色气体A中可能有CO2,也可能有       (20)     
乙同学认为黑色粉末的成分中存在以下两种情况:
假设一:只含有铁;     假设二:含有       (21)          
【实验探究】
(1)验证甲同学猜想的实验装置(箭头表示气体流向)。

上述实验装置Ⅱ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吸收水蒸气,装置Ⅰ的作用是     (22)    ,当看到Ⅰ中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Ⅲ中黑色固体变成红色后,可以确定无色气体A的成分是      (23)     
(2)为验证乙同学的假设二成立,请你设计实验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完成以下探究。

实验方法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物理方法(24)
 
 
 
 
 
假设二成立
 
化学方法(24)
 
 
 
 
 
假设二成立
 
【交流反思】对甲同学实验存在的缺陷,甲乙同学一起进行了改进,解决了污染环境问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