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9.将少量白砂糖加热,白糖会慢慢融化为液体,这时白糖发生了物理变化;若继续加热,白糖会逐渐变黑,并闻到有一股焦糊味,这时白糖发生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理由是有新物质生成.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解:将少量白砂糖加热,白糖会慢慢融化为液体,此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继续加热,白糖会逐渐变黑,并闻到有一股焦糊味,此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填:物理;化学;有新物质生成.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9.膨松剂是一种食品添加剂.它在面包制作过程中发生反应产生气体,使面包变得松软.膨松剂反应产生气体的量作为检验膨松剂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已知某膨松剂含碳酸氢钠、碳酸氢铵中的一种或两种,化学兴趣小组对该膨松剂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①2NaHCO3$\frac{\underline{\;\;△\;\;}}{\;}$Na2CO3+H2O+CO2↑,Na2CO3受热不分解
②碱石灰是固体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不与氨气反应
探究Ⅰ:检验膨松剂的成分
在玻璃管中加入该膨松剂,按如图连接好装置(铁架台略去,下同).

【观察与分析Ⅰ】点燃酒精灯.
(1)关闭铁夹2,打开铁夹1,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说明产物中有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2)打开铁夹2,关闭铁夹1,观察到的现象是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说明产物中有氨气.
【实验结论】该膨松剂的成分是碳酸氢钠和碳酸氢铵混合物,充分加热后,玻璃管中有(填“有”或“无”)残留固体.
探究Ⅱ:测定膨松剂受热产生气体的质量
用下图装置测定该膨松剂样品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氨气的质量(装置B装有膨松剂,整套装置气密性良好,各装置中气体吸收剂足量).

【观察与分析Ⅱ】
(3)通过测定实验前后装置D的质量,其质量差即为样品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装置C的作用是除去水蒸气和氨气.若没有装置E,造成测定结果偏大(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4)实验过程中必须向装置内通入空气,装置A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CO2(填化学式).在停止加热后,继续通入空气一段时间,目的是将装置中的残留的二氧化碳全部赶入D中.
(5)若对装置C、D、E连接顺序进行调整,即可用于测定另一份同质量相同样品受热分解产生氨气的质量.C、D、E连接顺序为DCE,通过测定实验前后C(填装置序号)装置的质量,其质量差即为样品产生氨气的质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C.溶液一定是液体
D.餐具上的油污可利用洗涤剂的乳化功能将其洗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7.小兴趣小组同学发现实验台上整齐摆放的药品中(见图),有一试剂瓶的标签破损.
【提出问题】这瓶试剂的成分是什么?
【讨论】根据受损标签及实验室药品分类摆放的原则,这瓶试剂不可能是酸(填物质类别);
【猜想】①可能是NaOH溶液;②可能是Na2CO3溶液;③可能是NaHCO3溶液.
【设计并实验】
(1)小明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该溶液滴到湿润的pH试纸上,测得pH=10,他判断这是一种碱性溶液.对他的操作方法、测量结果及结论的评价,正确的是B;
A.方法正确,结果正确,且结论正确
B.方法不正确,结果偏小,但结论正确
C.方法不正确,结果偏大,结论不正确
D.方法正确,结果正确,但结论不正确
(2)小明认为它是NaOH溶液,小俊认为它是Na2CO3溶液.要进一步确定它的成分,小俊认为只需选择上图已有的试剂就能把它鉴别出来.他们又进行了实验.
操作步骤实验现象结论及化学方程式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
向其中滴入适量的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猜想②正确
相关的化学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
(3)小丽同学在做中和反应实验时,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看到有气泡产生.怀疑是不是拿错了药品?经检验确认没有拿错药品,而是氢氧化钠溶液变质了.
【进一步实验】小丽同学要用此溶液制取纯净的氢氧化钠溶液,继续完成中和反应实验.请你帮助她解决该问题:
     取该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溶液,至溶液中不再产生沉淀为止,过滤,得到溶液即可继续使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4.某化学课堂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老师引导下开展探究活动,以下是教学片断,请你参与学习并帮助填写空格(包括表中空格).
【演示实验】将一定量的稀H2SO4加入到盛有NaOH溶液的小烧杯中.
【学生板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2SO4+2NaOH=Na2SO4+2H2O.
【提出问题】实验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部分同学产生了疑问: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是什么呢?
【假设猜想】针对疑问,大家纷纷提出猜想.甲组同学的猜想如下,请你补上猜想四.
猜想一:只有Na2SO4           猜想二:有Na2SO4和H2SO4
猜想三:有Na2SO4、H2SO4和NaOH     猜想四:有Na2SO4和NaOH
乙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认为有一种猜想是不合理的.不合理的猜想是猜想三,理由是H2SO4和NaOH在溶液中不能共存.
【实验探究】
(1)丙组同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几滴CuSO4溶液,无明显变化,溶液中一定没有NaOH.
(2)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各学习小组利用烧杯中的溶液,并选用了老师提供的pH试纸、Na2CO3溶液、BaCl2溶液,进行如下三个方案的探究.
 实验方案 测溶液的pH 滴加Na2CO3溶液 滴加BaCl2溶液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试纸变色,对比比色卡,pH<7有气泡产生 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 溶液中有H2SO4 溶液中有H2SO4 溶液中有H2SO4
【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全班同学一致确定猜想二是正确的.
【评价反思】老师对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并且得出正确结论给予了肯定.同时指出(2)中存在两处明显错误,请大家反思.同学们经过反思发现了如下两处错误:
①实验操作中的错误是pH试纸浸入溶液中.
②实验方案中也有一个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Na2SO4与BaCl2反应也会生成白色沉淀,不能证明一定有H2SO4存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4.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酸、碱、盐是有广泛用途的重要化合物.某化学活动小组的同学围绕这两类化合物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1)同学们打开盛浓盐酸和浓硫酸试剂瓶的瓶盖,立即就能把它们区分开来,这是为什么?
(2)如图是某试剂瓶标签上的内容.要把10 g这种浓硫酸稀释为20%的硫酸,需要水的质量为39g.
稀释浓硫酸时,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请解释其原因.
(3)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会变质,写出氢氧化钠变质的化学方程式:2NaOH+CO2═Na2CO3+H2O.
①取少量该固体样品置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一种无色溶液,发现有气泡产生,说明该样品中含有碳酸钠,由此可确定该固体已发生变质.则无色溶液可能是盐酸.
②为探究该固体中是否还有未变质的氢氧化钠,同学们又进行了如表所示的实验.已知碳酸钠的水溶液呈碱性,它的存在会对氢氧化钠的检验造成干扰.请根据如图部分物质的溶解性表(20℃)所提供的信息,将如表填写完整.
阳离子OHN03-   C1-  SO42- C03-
     H+溶、挥溶、挥   溶溶、挥
     Na+   溶   溶   溶   溶
Ba2+   溶   溶不溶不溶
实验目的实验操作现象结论或化学方程式

除去碳酸钠
取少量该固体样品溶于水配成溶液,滴加适量的氯化钡溶液
充分反应后过滤

有白色沉淀生成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BaCl2=BaCO3↓+2NaCl
检验是否含有氢氧化钠在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该样品中含有氢氧化钠
(4)若73 g质量分数为20%的盐酸与127g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中和,试计算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洛阳伊川县一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人员伤亡惨重.
(1)请从燃烧的条件着手分析这次爆炸发生的原因.
(2)根据你所学的知识,简要的说说如何预防矿井内瓦斯爆炸.(答出2条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根据如图所示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①中“蓝色溶液”可能是硫酸铜溶液;①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置换(选填“分解”、“化合”或“置换”)反应.
(2)铁钉锈蚀,是因为铁与空气中的O2、H2O等发生了反应.(填写化学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