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5.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
A.CO2气体B.氢气C.食用油D.CaCO3

分析 根据溶液的定义和特征分析判断物质放入水中能否形成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它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它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只有被分散的物质在水中是可溶的,二者混合后才会形成溶液.

解答 解:A、CO2气体能溶解到水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溶液,所以符合题意;
B、氢气难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所以不符合题意;
C、食用油不能溶于水,把食用油放入水中只能形成乳浊液,所以不符合题意;
D、碳酸钙不能溶于水,把碳酸钙放入水中只能形成悬浊液,所以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 掌握溶液的基本特征,记住常见物质的溶解溶性的知识是判断能否形成溶液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8.下列物质:①液氮,②氧化铜,③石灰水,④铁丝,③氯酸钾,⑥干冰,其中:
(1)属于混合物的是:③;(填序号)
(2)属于氧化物的是:CuO、CO2;(填化学式)
(3)属于非金属单质的是:N2(填化学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9.有①冰水混合物、②空气、③液氧、④氯酸钾、⑤二氧化碳、⑥铁、⑦氖气、⑧过氧化氢溶液等物质,请用序号填空: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②⑧,属于化合物的是①④⑤; 属于单质的是③⑥⑦; 属于氧化物的是①⑤. 能支持燃烧的单质是③,常温下呈气态的是②③⑤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下表是某同学画出的部分原子结构示意图.请回答问题:
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NaMgAlSiPClAr
原子结构示意图
(1)上表中空缺的元素符号是Na,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2)在化学反应中,铝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铝离子,铝离子的符号是Al3+
(3)磷原子核外有15个电子,原子核中有16个中子.
(4)锶元素(Sr)的两种粒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图2所表示的粒子符号是Sr2+.下列同图1具有相似化学性质如图3的有C.
(5)在各20g的下列四种金属中,原子个数最多的是D.
A. Cu      B.Fe       C.Zn       D.M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基,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我们每个人都要关心水、爱护水,节约用水.
(1)我国规定生活饮用水的水质必须达到下述四项指标:
a.不得呈现异色b.不得有异味c.应澄清透明d.不得含有细菌和病毒.
其中“c指标”可以通过过滤操作达到.
(2)生活中可以通过加热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3)为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某同学制作了如图所示的简易净水器,其中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吸附色素和异味.
(4)水的用途广泛,许多化学实验中用到水,请你列举一例作为溶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酸碱反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关系.
(1)由于人的胃里有盐酸,因此胃液分泌过多会引起胃病,服用含有氢氧化铝的药物可缓解病痛.其治疗的化学原理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Al(OH)3+3HCl═AlCl3+3H2O.
(2)做馒头发酵面团时,会产生乳酸等有机酸,蒸馒头前需加进适量的纯碱或小苏打等碱性物质,它们相互作用产生了CO2气体(填化学式),使蒸出的馒头疏松多孔;若加入的碱性物质过多,可向面团或蒸锅中滴加少许醋酸性的调味料,否则蒸出的馒头会变涩,颜色发黄.
(3)未成熟的水果大多具有涩味,这是因为水果里含有鞣酸.脱涩的方法之一是:先用少量的水将生石灰化成石灰乳,该变化的化学方程式是:CaO+H2O=Ca(OH)2,然后把它用清水稀释,取上层清夜,浸泡水果5至6天即可除去涩味.
(4)人被昆虫叮咬后皮肤红肿起泡,这是由于昆虫在皮肤内注入了少量甲酸所致.把少许下表所列的生活常用品AC(填编号)涂在被咬的皮肤上,痛痒便会消失.
物质ABCD
肥皂水食醋牙膏食盐水
PH10397
(5)请你再举出一种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利用酸碱反应的例子:
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下列对相应微粒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含9个质子
B.
易形成阴离子
C.
阳离子
D.
 化学性质稳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是增加、减少还是不变呢?
甲、乙、丙三名同学按下面的步骤进行探究:
(1)提出假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总质量不变.
(2)设计并进行实验:甲、乙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的药品分别如图A、B所示,他们在反应前后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①写出A、B两个实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SO4+2NaOH=Na2SO4+Cu(OH)2↓、Na2CO3+2HCl=2NaCl+H2O+CO2↑.
②丙进行了图C所示的实验,在一根用细铜丝吊着的长玻璃棒两端,分别绕上粗铜丝,并使玻璃棒保持水平.然后,用酒精灯给a端铜丝加热数分钟.停止加热后冷却,他观察到的现象是红色变黑色,a端下沉.
(3)实验结论:甲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相等;乙、丙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不相等.
(4)你认为甲的结论正确,请从原子的角度分析,结论正确的理由是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成生成物的过程,在一切化学反应里,反应前后原子的质量、数目、种类都不变,因此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5)导致其他实验结论错误的原因是B实验中生成的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去了、C实验a端铜丝增加了氧元素的质量.因此,如果有气体参加的反应或者生成物中有气体的反应,一定要设计反应在密闭装置中进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5.用化学符号填空:
(1)两个磷原子2P,氢分子H2,三个铁离子3Fe3+
(2)形成酸雨的气体SO2,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C.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